[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734485.6 | 申请日: | 2017-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5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 发明(设计)人: | 许清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市贝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J17/00 | 分类号: | B25J17/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保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机器 人头 颈部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和2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包括头部组件1、颈部支架2、机身组件3以及头颈部连接组件4,头颈部连接组件4由转轴螺丝41以及转轴垫片42组成,头部组件1包括一转杆11,该转杆11端部开设轴孔111,颈部支架2内形成供转杆由上至下插入的通孔21,机身组件3的顶部为转盘31,转盘31上也开设轴孔,因此头部组件1与机身组件3的连接方式为:头部组件1的转杆穿过颈部支架的通孔后通过转轴螺丝41活动连接在转盘31上,该安装方式可使头部组件1以及颈部支架2均可随转盘31转动,而且头部组件可绕转轴螺丝41向前或向后转动,实现智能机器人头部相应动作。
然而上述头颈部连接结构的问题在于:转轴螺丝41需要穿入转杆11的轴孔以及转盘31的轴孔(图中未示出)才能实现头部组件与机身的转动连接,一是利用转轴配合头部组件以及机身组件的轴孔的连接方式较为复杂,特别是需要在转盘31上开设轴孔,而且头颈部连接组件4还需要多个转轴垫片42,组装时效率不高,二是,因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智能机器人拆卸检修的不便利,三是,转轴螺丝41在长久使用后对转盘31造成磨损,降低其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一种结构更简单的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以简化结构,降低组装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维修便利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包括头部组件、颈部支架、合页铰链以及机身组件,所述头部组件的转杆与合页铰链的其中一瓣连接,合页铰链的另一瓣与所述机身组件的转盘顶部连接。
所述转盘顶部还形成凸台,所述合页铰链的另一瓣连接该凸台。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只需分别将转杆和转盘连接合页铰链的其中一瓣即可完成头颈部的组装,简化了连接结构和组装程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拆卸时也可快速将合页铰链与机身组件和头部组件分离,便于后续的维修工作,还避免了机身组件的磨损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头颈部连接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现有头颈部连接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图。
标号说明
头部组件1,转杆11,轴孔111,颈部支架2,通孔21,机身组件3,转盘31,凸台311,头颈部连接组件4,转轴螺丝41以及转轴垫片42,合页铰链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智能机器人头颈部连接结构,包括头部组件1、颈部支架2、合页铰链5以及机身组件3,头部组件1包括一转杆11,该转杆11端部开设轴孔111,颈部支架2内形成供转杆由上至下插入的通孔21,机身组件3的顶部为转盘31,头部组件的转杆11与合页铰链5的其中一瓣连接,合页铰链5的另一瓣与机身组件的转盘31顶部连接。转盘顶部还形成凸台311,合页铰链5的另一瓣连接该凸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市贝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市贝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44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的转动关节
- 下一篇:关节连接结构以及平面关节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