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卫星接收机装置的防雷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2919.9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8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项勇跃;王磊;迟玉凤;刘晴晴;王长林;蔡玉亭;张晓龙;张智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5 | 代理人: | 王凤英 |
地址: | 30021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卫星 接收机 装置 防雷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星接收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卫星接收机装置的防雷电路。
背景技术
一架飞机的蒙皮内部有着数百种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通信雷达、通信电台、各类导航设备、起飞设备、着陆设备、授时设备、定位等设备。其中北斗、GPS卫星接收机装置可为飞机和机翼下的炸弹、导弹提供准确的定位功能、测速功能、授时功能、星历功能、通信功能等功能。卫星接收机装置是保障这些功能实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保障全天候全环境条件使用,必须考虑防雷设计。所以卫星接收机装置的防雷技术更是重中之重。现有的电路对防雷设计重视度不高,信号对雷电信号的防护,主要靠信号耦合电容进行硬性承受雷电影响,这种设计对完全进行雷电信号的处理,使感应雷电信号直接在信号线路中游走,造成电路中元器件加剧损耗,降低产品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状况和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应用于卫星接收机装置的防雷电路。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卫星接收机装置的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电路包括卫星信号隔离单元和防雷模块单元,其中卫星信号隔离单元采用半波长微带线L1,防雷模块单元采用防雷管D1,电容C2的一端连接卫星接收天线端口P1,电容C1的一端连接卫星导航接收装置端口P2,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半波长微带线L1的一端,半波长微带线L1的另一端连接防雷管D1的负极,防雷管D1的正极接地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雷管D1的型号为SMDJ6.0CA。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加该防雷电路,可有效避免感应雷损伤电子元器件,提高产品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几率,保证产品正常使用寿命。该方案增加在卫星接收装置与卫星接收天线之间,不影响卫星接收装置向卫星接收天线馈电,同时不影响卫星接收天线向卫星接收装置提供卫星信号。本设计功能简单高效,体积小空间利用充分,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功能框图;
图2为图1的电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防雷电路包括卫星信号隔离单元和防雷模块单元,其中卫星信号隔离单元采用半波长微带线L1,防雷模块单元采用防雷管D1,防雷管D1型号为SMDJ6.0CA,电容C2的一端连接卫星接收天线端口P1,电容C1的一端连接卫星导航接收装置端口P2,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半波长微带线L1的一端,半波长微带线L1的另一端连接防雷管D1的负极,防雷管D1的正极接地端。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作用原理如下:
1、卫星信号隔离单元:用于隔离卫星信号,减少卫星信号端口驻波,防止卫星信号通过防雷模块单元流失。此单元采用半波长微带线设计,根据卫星信号频率进行计算微带线指标,保证卫星信号不能通过卫星信号隔离单元,减少卫星信号损失。
2、防雷模块单元:采用TVS防雷管SMDJ6.0CA,工作电压6V,保护电压6.67-7.37V,箝位电压10.3V,电流10mA,吸收功率3000W,工作温度-65℃到150℃。单管最大尺寸7.2mm*6.2mm*2.6mm。
参照图3, 防雷管自动判断卫星接收天线与卫星导航接收装置之间工作状态。处于无感应雷信号引入正常工作时,防雷管呈现普通电容特性,不会影响卫星接收装置馈电到卫星接收天线,同时卫星信号隔离单元避免卫星信号通过防雷管信号泄露。处于感应雷信号引入时,防雷管呈现负载状态,吸收功率达到3000W,箝位电压10.3V,电流10mA,通过感应雷试验验证此设计,适用于DO-160G第22章雷电感应瞬态敏感度试验A3G3L3试验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29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