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27773.9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6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星;傅博文;马如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柱 支撑体 本实用新型 支护装置 底座 作用力传递 安全系数 并列设置 底座调节 紧密贴合 设备放置 受力状态 支护 第一端 支撑力 受力 合并 传递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支撑体、多根第一立柱以及与各第一立柱对应设置的多个底座;其中,各第一立柱并列设置于支撑体和地面之间,支撑体的第一端与各第一立柱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用于与基础相连接并将对基础的支撑力传递给各第一立柱;各底座置于地面上且与各第一立柱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用于调节各第一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以使支撑体与基础紧密贴合并将各第一立柱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地面。本实用新型中,增大了整个装置的支护强度和受力面积;通过底座调节各第一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以使支撑体与基础紧密贴合,保证设备放置在基础上时,支撑体整体处于受力状态,提高了装置的安全系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现场,一方面,由于早期设计上的缺陷,或是设备改造中需要更换更大的设备时,导致原有基础已无法满足设备的自身重量;另一方面,大型设备吊装也常需要制作基础支护,吊装设备临时放置需加固支撑薄弱的基础。一般而言,基础支护方法是从地下室树立起大直径的钢管或者型钢,均匀支撑在薄弱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基础之后的承重能力。根据现场需要支护的高度,切割出钢管尺寸,然后运送到地下室支护的位置,由于钢管本身重量大,靠人力无法架起,而在地下室也无法使用行车或汽车吊吊装,所以通过在基础上开洞的方法,从地下室顶部悬挂手拉葫芦,通过手拉葫芦把钢管树立起来,并通过斜垫板使钢管和顶部紧紧接触,达到支护效果。
目前,支护方式繁多,但对基础支护效果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支护方法。第一种方法:将斜垫板放置在钢管的顶部,然后打紧斜垫板。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省事,但是钢管和顶部基础本来的面接触,却变成来点接触,势必影响到钢管的预期承重能力。第二种方法:当需要支护部位有多条支梁时,通过不同长度的钢管的分别支撑在支梁上和基础上。由于支梁一般数量较多,此方法要使用多出近一倍的钢管作为支撑,极大浪费了主材、时间和人力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支护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支护装置对基础的支护强度较弱而导致的基础承重效果较差和使用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多根第一立柱以及与各所述第一立柱对应设置的多个底座;其中,各所述第一立柱并列设置于所述支撑体和地面之间,所述支撑体的第一端与各所述第一立柱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用于与基础相连接并将对基础的支撑力传递给各所述第一立柱;各所述底座置于地面上且与各所述第一立柱的第二端对应连接,用于调节各第一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以使支撑体与基础紧密贴合并将各所述第一立柱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地面。
进一步地,上述支护装置中,所述支撑体包括至少两根工字钢;其中,各所述工字钢并列设置且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上述支护装置中,各所述第一立柱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支护装置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连接板、调节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与地面相连接,所述调节板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以使支撑体与基础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上述支护装置中,所述调节板包括:斜垫板和平垫板;其中,所述平垫板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立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所述斜垫板与所述平垫板相配合,插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以调平所述第一立柱。
进一步地,上述支护装置中,所述支撑体与基础间并列设置有多个第二立柱和多个对应设置的底座;其中,所述支撑体的第一端与各所述第一立柱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端用于与基础上的支梁相连接以支撑所述支梁;各所述第二立柱的第一端用于与基础相连接,第二端与各所述底座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底座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体的第二端相连接,用于调节第二立柱与基础之间的贴合程度并将对基础的支撑力传递给各所述第二立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277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基坑二次开挖及支护施工结构
- 下一篇:一种鱼腹梁式组合支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