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传输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24769.7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7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03;H01R13/66;H01R13/7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传输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力传输线,特别是指一种利用磁性导电元件互相吸附以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线。
背景技术
传输线是为目前所有用户都会使用到的产品,包括连接智能型手机的传输线、连接平板计算机的传输线或者连接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传输线。而目前所有电子产品的传输线都是以插销、接触端子或者弹性片来接触导电,亦即其是以一公一母、一上一下或者一内一外的插座、插针或是弹片接触后导电。
再者,目前所有的插座、计算机或是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接头皆为使用传统金属接触的方式导电,其导电是针对接头内部的金属、弹簧或插针使用弹力、压力、支撑力或是夹持力等机械力来固定接触导电的端点。
然而,上述接触导电的方式是利用物理的机械力(包括弹力、压力、撑力、夹力)固定导电端点,以维持有效接触后传导电力的模式。但此种接触导电的方式使得使用者在进行充电、充完电力后的使用上不仅必须不断地针对公、母接头的端子进行插、拔以及对准的动作,在经过一段使用时间后亦容易导致接头接触不良的问题。再者,以机械力接触固定接点的方式,在实际连结时,容易因为断断续续的接触,亦即,有时接触、有时脱离的状态而产生火花,进一步发生电线走火的危险。
据此,如何提供一种新的电力传输结构以克服上述问题已成为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线及第二传输线。第一传输线具有第一端口端及第一磁性导电端。第一磁性导电端包含第一基板及至少二第一磁性导电元件。第一基板电性连接第一端口端。至少二第一磁性导电元件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且分别通过第一基板的至少一线路电性连接第一端口端。第二传输线具有第二端口端及第二磁性导电端。第二磁性导电端包含第二基板及至少二第二磁性导电元件。第二基板电性连接第二端口端。至少二第二磁性导电元件设置于第二基板上且分别通过第二基板的至少一线路电性连接第二端口端,其中至少二第一磁性导电元件的极性及位置是分别对应至少二第二磁性导电元件的极性及位置,以便于互相吸附时传输电力。
其中该第一端口端包括通用串行总线端。
其中该第一基板的该至少一线路包括一集成电路。
其中该第二基板的该至少一线路包括一集成电路。
还包括至少一磁性装置,其是相对于该至少二第一磁性导电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另一表面上。
其中该第一磁性导电元件及该第二磁性导电元件包括:至少一磁性材料;以及至少一导电材料,设置于该至少一磁性材料外部。
其中该至少二第一磁性导电元件是分别对应该至少二第二磁性导电元件的至少一排列及一磁性。
还包括一第一磁性导电元件及一第二磁性导电元件,其中该第一磁性导电元件及该第二磁性导电元件为电力传输接地端点。
还包括一智能型装置的一壳套,该第二传输线设置于该壳套上,并以该第二端口端连接该智能型装置。
其中该智能型装置包括手机、平板或计算机。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传输线,通过改变电力传输端点的接触力以稳固接触点,亦即,利用磁性导电元件产生的磁力吸附电力传输端点,取代传统上以插销、插针、金属接头、弹簧等接触方式所产生的弹力、压力、撑力以及夹力等机械力,作为传输电力接触端点的模式,以克服此种利用机械力固定传输电力端点所造成接触不良(过热、火花)、脱落等问题。再者,本实用新型以例如金、银、铜的导电材料设置于磁性元件上,而由于所述导电材料在磁力作用下对于电力的传导阻抗性非常低,损耗也非常低,因此可进一步避免传输线发烫的情况。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以磁力吸附作为固定接触的导电接点,因此,相较于传统上以机械力固定接触导电接点可更加稳固、牢靠而不易脱落,使本实用新型利用磁力的原理在接触导电上具有高稳定性、高密合度以及高充电能力的特性。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A至图1C是本实用新型电力传输线的立体图;
图1D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基板线路示意图;
图2A及图2B是本实用新型电力传输线的使用示意图;以及
图3A至图3D是本实用新型电力传输线各种应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普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247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音响外罩生产用模具的多方位保护运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折叠整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