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5395.2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8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明 |
主分类号: | G02B27/01 | 分类号: | G02B2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郭栋梁 |
地址: | 100024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合 现实 智能 眼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现实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
背景技术
目前最常见的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是通过各种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M)系统/软件/工具进行,例如QQ,微信等。用户利用这些即时通讯工具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交互。
基于服务器的电子邮件,博客等非即时通信系统也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例如用户相互之间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可以在他人的博客下面留言,从而实现用户之间非即时的信息交互。
此外,现有的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方式还仅限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二维的信息呈现方式。这些信息由于本身的二维属性往往导致和用户接收信息时的周围环境是没有联系的,或者是说给用户的体验不是立体的,这也会造成用户体验到的沉浸感不强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物体识别与网络侧服务的结合,提供给用户一种新的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用户在接收信息与发送信息的时候,用户所处的环境和用户之间交互的信息是融合在一起的,并通过混合现实的方式展示给用户,使用户以立体的方式接收信息,从而给用户的体验具有更强的沉浸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一种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包括:
验证用户信息和/或激活用户的验证装置;
采集所述智能眼镜周围的环境信息的环境感知装置;
基于环境信息,进行物体识别的物体识别装置;
根据用户的输入指令和验证结果,生成和/或编辑与被识别的物体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以及交互信息的信号生成装置;
立体地显示交互信息的展示装置;以及
发送环境信息、与被识别的物体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交互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验证装置与所述信号生成装置以及所述通信装置耦接,所述环境感知装置与所述物体识别装置以及所述通信装置耦接,所述信号生成装置与所述物体识别装置、所述展示装置以及所述通信装置耦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验证装置为指纹识别装置、面部识别装置、或者虹膜识别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环境感知装置为摄像头、惯性测量单元、激光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压传感器、或者电流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物体识别装置为测距仪或者立体摄像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通信装置为WiFi通信单元、蓝牙通信单元、或者近场通信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环境感知装置位于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以及镜框侧桩头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智能识别装置位于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上靠近镜框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信息生成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位于所述智能眼镜的桩头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展示装置为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验证装置位于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上远离镜框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用户之间的交互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方式由传统的二维方式变成三维方式,使得信息能够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
此外,通过上述各个子部件在智能眼镜上的排布,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眼镜的结构更加精巧,从而有利于智能眼镜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现实场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现实设备的结构框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混合现实的智能眼镜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物体识别的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典型适用于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场景,即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的场景。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物体识别的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还可以适用于与混合现实场景相类似的场景,例如,可以将虚拟三维数据与现实物体一起展示的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场景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明,未经李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53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