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带减震的自行车轮毂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99630.1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8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昌;尚永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B9/02 | 分类号: | B60B9/02;B60B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7 | 代理人: | 李华,温黎娟 |
地址: | 618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自行车 轮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轮毂。
背景技术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现有的自行车包括车架、龙头、踏板、链条以及前后两个轮子组成。为了骑行舒适,一般都是依靠行车坐垫和前叉上的减震弹簧来进行减震,其减震效果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行车的平稳性和骑行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带减震的自行车轮毂,利用减震弹簧替代辐条,使得轮毂自身具有减震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带减震的自行车轮毂,包括轴承以及套于轴承外用于支撑胎面的轮圈,所述轴承与轮圈之间通过若干减震弹簧进行连接。现有的轮毂包括轮圈和轴承,二者之间利用辐条进行连接。辐条一般为刚性,没有减震作用,仅仅作为支撑。利用减震弹簧替代辐条,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前提下,还具有减震的作用。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减震弹簧由弹性材料蛇形弯制成若干层,每一层均为同向的弧形,并且其弧长由外到内递减;并且最外一层的弧度与轮圈内圆弧度一致,而最内一层的弧度与轴承外圆弧度一致。利用减震弹簧替代辐条作为支撑,首先必须满足对轮圈的支撑,其次还要具有弹性才能实现。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减震弹簧最内层内侧固定于轴承外表面上,而其最外层外侧固定于轮圈内表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减震弹簧由弹簧钢板材弯制而成。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减震弹簧为三个,沿轮圈圆周均匀分布。使得轮圈受到的支撑力和弹力均衡。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减震弹簧每一层的圆心角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自行车轮毂,结构简单,成本低,改变传统自行车轮毂形式,充分提高自行车的减震效果,减少由于不良路面状况带来的冲击,提高骑行平稳性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轴承、2减震弹簧、3轮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轴承1以及套于轴承1外用于支撑胎面的轮圈3,所述轴承1与轮圈3之间通过若干减震弹簧2进行连接。现有的轮毂包括轮圈3和轴承1,二者之间利用辐条进行连接。辐条一般为刚性,没有减震作用,仅仅作为支撑。利用减震弹簧2替代辐条,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前提下,还具有减震的作用。
减震弹簧2由弹性材料如弹簧钢板材蛇形弯制成若干层,每一层均为同向的弧形,并且其弧长由外到内递减;并且最外一层的弧度与轮圈内圆弧度一致,而最内一层的弧度与轴承外圆弧度一致。减震弹簧2每一层的圆心角均相同。每层之间的间隔距离也相同。利用减震弹簧2替代辐条作为支撑,首先必须满足对轮圈3的支撑,其次还要具有弹性才能实现。减震弹簧2最内层内侧固定于轴承1外表面上,而其最外层外侧固定于轮圈3内表面上。减震弹簧2为三个,沿轮圈圆周均匀分布。
使用的时候,利用轴承1与自行车架连接,当自行车在人力驱动下使自行车车轮转动前行,当自行车遇到路面状况不好的路面时,车轮与不良路面接触后,受凸起地面或凹入地面的影响使车轮受力而自行车突然出现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这时车轮将这个力通过轮圈3传递到减震弹簧2上,经过减震弹簧2的吸力减震作用将自行车车轮所受的这个力吸收掉后,然后平稳的恢复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使自行车在不良路面行驶时具有更好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未经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996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