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窗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5045.6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8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苏伟;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志凌伟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3;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窗贴。
背景技术
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智能家居亦备受瞩目。从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到照明系统,人们越来越希望这些原本“冷冰冰”或“静悄悄”的家居设备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就连看似简简单单的窗户、窗帘也纷纷涉足智能家居领域。
市面上已经有了“调光膜”,“调光膜”是一种新型电子控光产品,可通过控制电流改变膜的透明度,从而让窗户变得透明或不透明,用户将该调光膜粘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后就不需要再另外安装窗帘了。但是,操作调光膜时需要用户按压调光膜驱动装置上的按钮或者通过遥控器控制调光膜驱动装置使调光膜变得透明或不透明。这将直接导致调光膜操作麻烦,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用户体验佳的智能窗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窗贴,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导电膜、液晶层和液晶驱动装置,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胶合,液晶层夹持于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之间,液晶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电连接;第一导电膜靠近第二导电膜的一侧设有第一通路矩阵,第二导电膜靠近第一导电膜的一侧设有第二通路矩阵。
进一步的,第一通路矩阵沿X方向设置,第二通路矩阵沿Y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为棒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分别为ITO膜。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驱动装置包括电连接的电源和驱动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透明载体层和第二透明载体层,第一导电膜贴附在第一透明载体层上,第二导电膜贴附在第二透明载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载体层和第二透明载体层的基材分别为PET。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用户只需用手触碰智能窗贴就能改变液晶层的导通状态,从而使得智能窗贴发生颜色的改变或变得透明,十分便捷,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智能窗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智能窗贴中的第一导电膜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智能窗贴中的第二导电膜的正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一导电膜;
2、第二导电膜;
3、液晶层;
4、第一通路矩阵;
5、第二通路矩阵;
6、第一透明载体层;
7、第二透明载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两层导电膜上分别设置矩阵图案,使得两层导电膜之间形成多个电容,当人体碰触导电膜时,会使电容发生改变。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智能窗贴,包括第一导电膜1、第二导电膜2、液晶层3和液晶驱动装置,第一导电膜1和第二导电膜2胶合,液晶层3夹持于第一导电膜1和第二导电膜2之间,液晶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导电膜1和第二导电膜2电连接;第一导电膜1靠近第二导电膜2的一侧设有第一通路矩阵4,第二导电膜2靠近第一导电膜1的一侧设有第二通路矩阵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在两层导电膜上分别设置矩阵图案,使得两层导电膜之间形成多个电容,当人体碰触导电膜时,相当于并联了一个寄生电容到导电膜上,从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进而激发液晶分子导通(液晶分子有序排列),实现智能窗贴状态的改变。智能窗贴状态改变的结果就是变得透明或者颜色变浅/变深。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用户只需用手触碰智能窗贴就能改变液晶层的导通状态,从而使得智能窗贴发生颜色的改变或变得透明,十分便捷,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值得推广应用。
进一步的,第一通路矩阵4沿X方向设置,第二通路矩阵5沿Y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为棒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膜1和第二导电膜2分别为ITO膜。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驱动装置包括电连接的电源和驱动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透明载体层6和第二透明载体层7,第一导电膜1贴附在第一透明载体层6上,第二导电膜2贴附在第二透明载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载体层6和第二透明载体层7的基材分别为PE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志凌伟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志凌伟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5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苯甲酰氯制备合成工序
- 下一篇:生产醋酸烯丙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