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受流器及电力机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3756.X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8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蒋忠城;周礼;叶彪;王先锋;张俊;陈晶晶;袁文辉;段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9 | 分类号: | B60L5/39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受流器 电力机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第三轨受流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机车第三轨受流器滚动接触装置。
背景技术
磁浮快线多采用第三轨供电,受流器通过4个绝缘子安装于磁悬浮列车上悬挂臂的下支座上,将电流从第三轨上引到车辆设备。拉伸弹簧一端与受流器底架相连,另一端通过弹簧拉杆与平行四边形传动装置相连,通过传动装置,拉伸弹簧力的作用到碳滑块8,将碳滑块8压贴在供电轨面上,侧向通过碳滑块8与第三轨接触,为列车从第三轨进行动态取流,图1为现有受流器的总装结构图。
以长沙磁浮快线为例,长沙磁浮快线自开通运营以来,总体状况良好,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小的问题,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磁浮列车第三轨受流器滑板磨耗问题。随着运营里程增加,受流器滑板磨耗速度较快,一旦碳滑块磨耗到限,就需要更换碳滑块,同时,碳滑块相对于摆臂(即碳滑块8与支架3之间的连接结构)有三个方向的小范围转动自由度,跟随性不好,容易导致出现偏磨现象,从而大大缩短了碳滑块的使用寿命,频繁的碳滑块更换导致运营维护成本增大,大大降低了车辆运营的经济性。
为了降低受流器的维护成本,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从碳滑块材料入手,研究新型导电耐磨材料替代现有碳滑块材料,已有多家生产企业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样品,但至今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受流器滑板磨耗过快且存在偏磨现象,滑板更换频繁,导致运营成本大大增加的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第三轨受流器,该受流器以滚动接触方式与第三轨接触,能够解决受流器与第三轨接触部位易磨损的问题,延长受流器与第三轨接触部位的使用寿命,降低列车运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受流器,包括底架和支架,所述支架铰接于底架上,所述支架与底架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支架上设有集电底座,所述集电底座上铰接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滚轮。
采用这样的结构,将受流器安装到列车上后,弹性件给支架施加作用力,使得集电底座被抬升,集电底座上的滚轮与第三轨道接触,将电流引入列车,滚轮滚动方向与列车前进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滚轮由碳钢、金属、导电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减振器,弹簧价廉易得,可进一步降低列车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集电底座通过电缆与底架电连接。
为了方便受流器的安装,所述底架设有多个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力机车,包括列车车体和设置于该列车车体上的受流器,所述受流器为上述的受流器,所述滚轮的踏面与第三轨接触,所述滚轮沿列车行进方向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受流器通过多个绝缘子安装于列车车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滚轮受流接触,使原有的滑动摩擦力转变为滚动摩擦力,在相同接触压力下,摩擦力大大减小,可显著改善磨耗,减小运营维护成本;
(2)原受流器结构为了便于过曲线,碳滑块相对于摆臂有转动自由度,以保证车辆过曲线时灵活转动贴合第三轨轨面,从而保证受流性能。然而,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车辆过曲线时,碳滑块并没有完全贴合第三轨轨面,造成碳滑块出现偏磨现象,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滚轮结构后,滚轮可与第三轨轨面高度贴合,集电底座与支架无相对运动,滚轮相对于支架只有滚动自由度,且接触面积小于碳滑块,运动跟随性好,偏磨问题要远小于碳滑板,可有效解决偏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受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滚轮及集电底座的细部前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滚轮及集电底座的细部后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受流器的滚轮及集电底座的沿滚轮滚动方向的视图。
图中,1-滚轮,2-集电底座,3-支架,4-弹性件,5-底架,6-电缆,7-绝缘子,8-碳滑块,9-碳滑块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37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