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2920.5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66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程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扬 |
主分类号: | B62K21/16 | 分类号: | B62K21/16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滕诣迪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束管 车把 左车把 卡接件 把立 端盖 自锁装置 弹簧 卡槽 销轴 相抵 开口 本实用新型 转动配合 卡接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装置,包括左车把、右车把、把立、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所述左车把的一端与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连接,所述右车把的一端与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连接,所述把立上设有卡槽,所述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均安装在卡槽内且与把立转动配合,还包括销轴、卡接件、弹簧和端盖,所述把立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端盖安装在开口上,所述销轴穿过端盖与卡接件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端盖相抵,另一端与卡接件相抵,所述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上均设有与卡接件卡接的卡槽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设计,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折叠车,如折叠自行车、折叠助动车、折叠滑板车等一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更多的人不免有些遗憾,因为在可选择的各种折叠车中,真正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又实用的折叠车却很难寻到。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现有技术如下述的各种折叠车车把的折叠和展开过程操作较繁琐、折叠和展开速度较慢,不能充分体现折叠车在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能,其折叠后的结构还不够紧凑,使得整车折叠后的体积仍较大。
现有技术的折叠车把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车把横管向上对折,使两部分被折的车把横管相互靠拢,或车把横管向下对折,使其与车把立管相互靠拢,折叠后的宽度相当于4至6个车把立管的宽度,长度相当于车把立管的1至1.5倍;第二种是车把横管的中部与车把立管的上端间相互折叠,折叠后的宽度相当于3至6个车把立管的宽度,长度则相当于车把立管的1.5倍。
例如中国专利CN201310351628.1公开了一种可折叠车把结构,包括用于连接车体的立柱,所述立柱顶端设置有把立,该把立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折叠的左车把和右车把,所述左车把与把立的左端部枢接,在所述左车把的空心把体内插设有左可动卡件,该左可动卡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把立的左端部活动卡设;当所述左可动卡件与所述把立的左端卡设时,所述左车把与所述把立呈水平固定连接;当所述左可动卡件与所述把立的左端分离时,所述左车把与所述把立呈垂直状态。
再例如中国专利CN200710040046.6公开了一种折叠车把,采用车把对折方式折叠,其主要特点在于:车把整体分为三段,中间的横梁以及两边的把手。把手结构呈“L”型,分别与横梁的两端铰接,在横梁的下部,两把手的中间设置一个可以移位的挡块,当移开挡块后,两把手可以旋转90度至折叠状态,同时挡块复位后,把手被固定于折叠位置;当展开时只需要向两边将把手拉开即可,挡块自动复位限制把手的转动。这种折叠把手的优点在于:把手沿把立两侧折叠,折叠过程简单,快速,把手复位过程更加容易,而且在折叠状态和未折叠状态时,把手使用同一零件组进行位置固定。
上述设计虽做到了针对目前现有的各种折叠车的车把的旋转折叠,但其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拆装的同时其结构和装配件过多导致易损坏,难装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车把可以进行旋转可调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自锁操作并且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生产维修更换都极其方便的用于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车把的旋转可调自锁装置,包括左车把、右车把、把立、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所述左车把的一端与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连接,所述右车把的一端与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连接,所述把立上设有卡槽,所述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均安装在卡槽内且与把立转动配合,还包括销轴、卡接件、弹簧和端盖,所述把立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端盖安装在开口上,所述销轴穿过端盖与卡接件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端盖相抵,另一端与卡接件相抵,所述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和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上均设有与卡接件卡接的卡槽二。
作为优选,所述左车把可调角度束管上的卡槽二大小与右车把可调角度束管上的卡槽二大小不同。
作为优选,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安装在端盖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扬,未经程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29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