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炉排烟直接接触式全热回收与消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0532.3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2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庭;张茂勇;尚升;陈炜;石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23J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直接 接触 式全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排烟直接接触式全热回收与消白装置,属于锅炉供热和能源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燃煤、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制热的锅炉排烟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因此传统锅炉的排烟温度通常达80~160℃左右,烟气中的大量潜热及显热均白白散失了。为回收烟气余热,目前常用的余热回收的方式及其特点如下。
(一)直接式显热回收:最为简单常用的方式,烟气余热用于预热锅炉进风、锅炉回水或者供热回水等,烟气处于显热换热区,锅炉效率一般最高在90%~93%左右,但烟气对空气只加热不加湿,烟气排放温度高,含湿量大,余热回收量有限。
(二)冷凝式锅炉热回收装置:排烟温度可降低至约50℃,烟气余热用于预热锅炉进风、锅炉回水或者供热回水等,烟气处于冷凝换热区,锅炉效率提高可达3%~6%左右,总的锅炉效率最高可达93~98%左右,系统的效率受到供热回水的影响大,如回水温度提高则必然导致排烟温度提高,而且烟温进一步降低有困难。
(三)基于吸收式热泵换热的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吸收式热泵系统的效率高,排烟温度可降低至20~30℃,烟气处于深度冷凝换热区,锅炉效率提高可达8%~13%左右,总的锅炉效率最高可达98~105%左右,系统的效率基本不受供热回水的影响。但是吸收式热泵的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运行维护成本较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性,特别是对燃煤锅炉而言其经济性相对较差。
因此,上述各类锅炉排烟余热利用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特别是其固有的缺点反映在技术可实施性、性价比等问题上,往往限制了其大规模采用。
另外,锅炉排烟因含有大量水蒸气,即使是已经实现了超低排放标准,但其烟囱出口往往存在“白烟”现象,特别是在冬季,因大量水汽与冷空气迅速大量凝结成水,表现为更显著地“白烟”现象,不少地方存在周边群众对该类污染提出异议的现象,因此要求锅炉烟囱“消白”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环保政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针对上述锅炉排烟进行余热回收及消白中存在的节能和环保问题,采用直接接触式换热方式进行锅炉排烟降温减湿和锅炉进风升温加湿,两者的循环水之间采用间壁式换热方式,从而实现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和烟囱排烟消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是:一种锅炉排烟直接接触式全热回收与消白装置,包括如下三个以水为载热工质的换热模块:排烟低温段喷淋热回收模块3、锅炉进风加热加湿模块10和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管路与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烟低温段喷淋热回收模块3由喷淋室4、水处理装置14、余热循环泵15、余热换热器20、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管路与管件组成,其中喷淋室4由上部的进水末端装置6、中部的直接接触式热湿交换段5、底部的余热水池13组成,进水末端装置6的上部设置有挡水板7,挡水板7的上部与排出段烟囱8相通,余热水池13的上部进水口与调质补水G的进水管相连,余热水池13的下部出水口与水处理装置14和余热循环泵15的进口相连,余热循环泵15的出口与余热换热器20的加热侧进水口相连,余热换热器20的加热侧出水口与进水末端装置6的进水口相连,余热换热器20的被加热侧出水口与锅炉进风加热加湿模块10的进水口相连,锅炉进风加热加湿模块10的出水口经回水泵9与余热换热器20的被加热侧进水口相连,锅炉进风加热加湿模块10的进风口与锅炉进风C的进风管相通,锅炉进风加热加湿模块10的出风口通过锅炉1的原进风管道与炉膛高湿进风B的炉膛进口相通,锅炉1的炉内排烟A的出风口经原超低排放装置组件2和引风机11后与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的进风口相连,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的出风口与喷淋室4的进风口相连,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的被加热侧进水口与被加热水进水E相通,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的被加热侧出水口与被加热水出水D相通,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的凝结水出口与终端凝结水W的出水管相连。
余热换热器20为间壁式换热器结构。
喷淋室4为空气和喷淋水组成竖向或横向布置的逆流换热结构,其中内部设置填料或采用空段结构。
喷淋室4与排出段烟囱8及其之间的连接部分组成一体式的烟塔合一的逆流喷淋塔结构。
喷淋室4为空气和喷淋水组成竖向或横向布置的交叉流或顺流结构,当横向布置时,进水末端装置6的布置空间由上部向下延伸到中部,采用双侧对喷或单侧喷淋结构。
喷淋室4与排出段烟囱8的布置关系为分体式的组合结构。
排烟高温段余热回收模块12设置在引风机11的下游或上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05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