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招弧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79370.1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9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沈啸峰;张静华;王银春;刘成;朱路;沈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汇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46 | 分类号: | H01B17/46;H01B17/48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滕诣迪 |
地址: | 225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招弧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招弧角。
背景技术
雷击是导致架空线路绝缘子串烧坏以及线路跳闸的主要因素,尤其在高原山区的雷电频繁路段,大部分架空线路障都是由雷击跳闸引起的,一般通过安装避雷线、降低接地电阻、设置重合闸以及安装避雷器等措施进行防雷。招弧角作为有效的防雷保护装置之一,以一定的招弧间隙安装在绝缘子串端部,该招弧角的绝缘击穿电压低于绝缘子串的绝缘击穿电压,因而能将雷电流快速泄入大地,保护绝缘子串免受雷电击穿间隙之后的工频续流电弧的灼烧损坏。
目前市场上的招弧角大都采用单一的棒形、球形或羊角形电极,结构单一化,疏导工频电弧效率低,而且为保护招弧角免受烧伤,大多采用球形电极,其端部的金属球大多为实心,存在安全隐患且生产成本高,同时招弧角本体大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折弯式,其折弯处容易发生断裂,使用寿命大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疏导电弧效率高、稳固性好、生产成本低的招弧角。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招弧角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招弧角,包括前后对称一体设置的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所述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均包括扁平连接板、棒状本体以及用于形成球形电极的环形体,所述扁平连接板中部并排设有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扁平连接板两侧分别设有棒状本体,所述棒状本体顶端设有环形体,所述棒状本体与扁平连接板连接处设有弧形过渡体,所述环形体外周与所述棒状本体相切。
优选的,所述弧形过渡体向上凸起。利用弧形连接,简化了组装工艺,提升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沿所述扁平连接板延伸方向平行设置。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的平行设置,不仅保证了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连接的紧密性,同时平衡两者之间所受压力。
优选的,所述棒状本体的延伸线相交后形成的夹角为90°。
优选的,所述棒状本体的直径小于所述扁平连接板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前后对称一体设置的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的结构,使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同时对工频电弧进行疏导,提升引弧效率,全面保护线路的绝缘性,同时,避免单个引弧角发生损坏时,整体无法提供绝缘保障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棒状本体的顶端设置环形体,使其形成球形电极,令雷电沿间隙放电,疏导工频电弧,改善端头的电场分布,避免招弧角端部发生损坏,同时由于采用环形结构,达到有效减轻重量,降低生产成本;
3.本实用新型利用扁平连接板连接棒状本体,避免一般招弧角中本体采用弧形折弯,折弯处易发生断裂的问题,增强了稳固性,同时采用螺栓连接,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招弧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引弧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引弧角;2.第二引弧角;3.扁平连接板;4.棒状本体;5.环形体;6.第一螺栓;7.第二螺栓;8.弧形过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招弧角,包括前后对称一体设置的第一引弧角1和第二引弧角2,所述第一引弧角1和第二引弧角2均包括扁平连接板3、棒状本体4以及用于形成球形电极的环形体5,所述扁平连接板3中部并排设有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所述扁平连接板3两侧分别设有棒状本体4,所述棒状本体4顶端设有环形体5,所述棒状本体4与扁平连接板3连接处设有弧形过渡体8,所述环形体5外周与所述棒状本体4相切。
所述弧形过渡体8向上凸起。
所述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沿所述扁平连接板3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所述棒状本体4的延伸线相交后形成的夹角为90°。
所述棒状本体4的直径小于所述扁平连接板3的厚度。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汇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汇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79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针式绝缘子的导线固定装置
- 下一篇:过压保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