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71946.X | 申请日: | 2017-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3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姚裕春;徐骏;匡亮;袁碧玉;王智猛;龚建辉;赵青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E02D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区 回填 沉降 稳定 控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特别涉及山区弃碴填筑体沉降及稳定控制工程。
背景技术
山区地形艰险,可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山区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挖方弃碴,弃碴回填的稳定性关系到次生灾害是否发生,弃碴回填体的沉降控制关系到弃碴体能否用于工程建设或用于高价值的土地开发利用。因此,提出一种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以有效控制弃碴体稳定性和沉降。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加固桩和挡土板,加固桩横向间隔设置在弃碴体坡脚处,挡土板设置在相邻加固桩之间,挡土板与弃碴体之间设置反滤层;碎石层和弃碴体,碎石层填筑在沟谷的底部,弃碴体分层压实填筑在碎石层顶部之上,弃碴体内分层间隔铺设复合排水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弃碴体稳定性和沉降大且难以控制等问题,并具有施工方便、经济和环保等特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的纵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示出构件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碎石层1、弃碴体2、复合排水网3、加固桩4、挡土板5、反滤层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包括:加固桩4和挡土板5,加固桩4横向间隔设置在弃碴体2坡脚处,挡土板5设置在相邻加固桩4之间,挡土板5与弃碴体2之间设置反滤层6;碎石层1和弃碴体2,碎石层1填筑在沟谷的底部,弃碴体2分层压实填筑在碎石层1顶部之上,弃碴体2内分层间隔铺设复合排水网3。
利用设置在沟谷底部的碎石层1迅速排出地下水和弃碴体2本身及山体四周的入渗水,使弃碴体2的强度参数不会降低,从而弃碴体2的稳定性不会产生恶化。弃碴体2分层压实填筑在沟谷中,解决了弃碴堆放问题,并可以作为地方土地开发利用资源。利用分层间隔设置在弃碴体2中的复合排水网3分层隔断弃碴体2的入渗水,并把入渗水快速排出弃碴体2之外,使弃碴体2强度保持良好,同时有效避免了入渗水对弃碴体2造成较大的软化下沉,弃碴体2填筑完成后只发生较小自重压密沉降和浅层弃碴体2发生较小的水入渗沉降,从而弃碴体2后期沉降可控且完成较快。利用加固桩4确保弃碴体2的整体稳定性,挡土板5拦挡加固桩4之间的弃碴土,反滤层6排出弃碴体2的入渗水,并有利于复合排水网3中的水快速排出。该结构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弃碴体稳定性和沉降大且难以控制等问题,并具有施工方便、经济和环保等特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所述碎石层1宜采用不易风华的硬质岩碎石填筑,设置厚度一般不小于1.0m。所述弃碴体2分层压实填筑,或者填筑5-6m高度后采用强夯压密。参照图1,所述复合排水网3竖向10-15m设置一层,最上一层离弃碴体2顶部的距离为2-3m,隔水面朝下铺设,向外设置坡度不小于4%。所述反滤层6通常可采用0.3m厚的碎石垫层。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山区弃碴回填体沉降及稳定控制结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施工方法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719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