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4624.2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9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泉龙;吴德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16 | 分类号: | B23B5/16;B23B5/08;B23B29/26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6115 | 代理人: | 郭显文 |
地址: | 34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焊接 体用 余量 成形 车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零件的加工中,焊接式汽车后桥壳大量生产及应用。而焊接式后桥壳,都采用单独成形的两件桥体板合面对焊而成;但由于冲压成形偏差,两个桥体合而成一时存在错边,导致无法在桥体两端对焊凸缘头等组件;另一方面,为保证焊接强度,也需对桥体两端进行倒坡口以提高焊透率等。
在生产中,大批量生产的一般采购专用设备加工。而在批量不很大时,一般通过镗床加工。镗床加工时采用掉头加工方式,即加工完一端后再换头加工另一端,其主要问题是加工时间长。单件桥体镗削总长余量的加工时间约需25分钟左右,难以满足生产要求;而要镗削焊接所需的端面坡口更为麻烦,由于坡口高度大,需多次换刀阶梯式镗削,加工时间需达40分钟以上,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导致小批量生产时很为困难,而采购专机等不但耗费大并且时间长,缓不济事,更重要的是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所以需有一种能使用通用设备高效加工的工艺以解决该类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包括刀盘主体,在刀盘主体的端面上设有与工件的加工面及坡口形状对应的刀杆组,工件的加工面包括车端面、车斜面以及车内孔,刀盘主体的端面上设有与车端面对应的第一环形区域,与车斜面对应的第二环形区域,与车内孔对应的第三环形区域;
第一环形区域内设有多个第一通槽,第二环形区域内设有多个第二通槽,第三环形区域内设有第三通槽;
在刀盘主体的一侧位于第一环形区域和第二环形区域的各个通槽的底部设有车面垫块,车面垫块的外侧设有车面固定板,车面固定板与车面垫块之间留有间隙,在车面固定板与车面垫块之间的间隙内设有车面刀杆,第一环形区域和第二环形区域内的通槽与车面固定板上的螺栓配合固定车面刀杆,车面刀杆的端部设有车面刀具;
在刀盘主体的一侧位于第三环形区域的各个通槽的底部设有车孔垫块,车孔垫块的外侧设有车孔固定板,车孔固定板与车孔垫块之间留有间隙,在车孔固定板与车孔垫块之间的间隙内设有车孔刀杆,第三环形区域内的通槽与车孔固定板上的螺栓配合固定车孔刀杆,车孔刀杆的端部设有车孔刀具。
上述的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车面刀具的刀刃与工件的端面或者端部斜面对应,车孔刀具的刀刃与工件的内孔孔壁对应。
上述的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所述第一环形区域、第二环形区域以及第三环形区域的口径逐渐减小。
上述的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第一通槽、第二通槽以及第三通槽的深度不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通过刀杆组依据工件端面及端面坡口形状布置,分别由车端面、车斜面、车内孔的一件或几件刀杆组成,整个刀组完成工件的成形车削。当工件由机床中拖板带动往靠近机床主轴方向进给时,工件在刀杆组的车削下,完成端面车削、坡口车削、内孔车削,直至工件长度到位后进给停止,使在一次进刀中形成对工件的成形车削,从而达成高效车削的目的,当工件管径大小变化时,只需根据工件调整各刀杆的径向伸出长度即可,车削效率高,单次进刀即可同时完成端面车削、坡口车削、内孔车削的工序,提高了车削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工件的配合加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焊接桥体用大余量成形车削装置,包括刀盘主体1,在刀盘主体1的端面上设有与工件2的加工面及坡口形状对应的刀杆组,工件的加工面包括车端面、车斜面以及车内孔,刀盘主体1的端面上设有与车端面对应的第一环形区域3,与车斜面对应的第二环形区域4,与车内孔对应的第三环形区域5;
第一环形区域3内设有多个第一通槽6,第二环形区域4内设有多个第二通槽7,第三环形区域5内设有第三通槽8;
第一环形区域3、第二环形区域4以及第三环形区域5的口径逐渐减小,第一通槽、第二通槽以及第三通槽的深度不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46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