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波碳化设备上的入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3872.5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2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郝汉舟;王康;黄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01B32/39 | 分类号: | C01B32/39;C01B32/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7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碳化 设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碳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微波碳化设备上的入料装置。
背景技术
多孔炭材料因为其孔机构发达,吸附能力较强。近年来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多孔炭材料多应用于高效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以及处理重金属残余等领域。并且主要的重点在于炭化与活化过程。
所谓炭化就是合碳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排除大部分非碳元素—氢和氧。发生脱氧,环化,缩聚和交联等化学反应,而获释的元素碳原子则组合成通称为基本石墨微晶的有序结晶生成物。微晶的相互排列是不规则的从而微晶之间留有空隙。【活性炭吸附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郭坤敏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 ISBN 978-122-25480-1】。
活化是指在炭化的基础上在同一方向上的进一步扩大孔隙结构。而不同材质的炭化物,其孔的总体积和孔体积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导致其吸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其中活化程度还和所选用的活化剂类型关系密切,活化时间同样影响空隙结构。当烧失率小于50%时,可以得到微孔活性炭,而烧失率在50%-75%之间时,是大孔和微孔的混合结构,当烧失率大于75%时,得到大孔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郭坤敏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 ISBN 978-122-25480-1】。
用于活化的催化剂可以是氧气,二氧化碳。也可以是水蒸气或氢氧化钾。氧气与炭在温度达到600℃时,即可活化,水蒸气与炭在温度达到800-950℃时,发生活化现象。水蒸气能够使反应均匀的进行,而总体上来说,二氧化碳作活化剂的效果更佳。
活化之后,用循环水对活化料进行冷却(或采用风冷),使温度下降到60℃以下,然后经过铁锤进行碎化处理,最后筛分包装。
在炭化过程中所生成的甲烷,一氧化碳可以作为能源资源集中回收储存。炭化过程中的醋酸,焦油集中在炭化箱底部进行收集。在活化过程中所生成的一氧化碳可以作为附生产品进行出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微波碳化设备上的入料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木材有序传送至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微波碳化设备上的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微波碳化设备包括密封的箱体和向箱体内充二氧化碳气体的主气管,所述箱体上开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本入料装置设置在所述入料口处,所述入料口处设置有位于箱体内的支气管一,所述支气管一与所述主气管相通,所述入料装置包括由滚轮带动的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隔条,所述隔条与所述第一传送带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夹角,该夹角在30°~60°之间,所述箱体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相互垂直的两块护板,两块所述护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两侧。
第一传送带向上方倾斜,以方便木材的传送和运输,在第一传送带上设置的隔条与第一传送带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夹角,在护板的作用下,木材不会掉落,在护板末端时,木材沿隔条滑落,进入下一作业步骤。
外部给箱体内不断的提供二氧化碳气体,并持续保持箱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支气管一在一定程度上将入料口处气封,防止外界空气与箱体内的气体进行对流。
在上述的一种微波碳化设备上的入料装置中,作为优选,隔条与第一传送带所在平面之间夹角为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第一传送带向上方倾斜,以方便木材的传送和运输,在第一传送带上设置的隔条与第一传送带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夹角,在护板的作用下,木材不会掉落,在护板末端时,木材沿隔条滑落,进入下一作业步骤。
2、外部给箱体内不断的提供二氧化碳气体,并持续保持箱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支气管一在一定程度上将入料口处气封,防止外界空气与箱体内的气体进行对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微波碳化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传送带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木材粉碎机和木屑搅拌机的截面图。
图4是木材粉碎机的截面图。
图5是成型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传送带的截面图。
图7是微波碳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科技学院,未经湖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38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猫眼监控方法及智能猫眼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电石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