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61899.0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9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晋才;海涌;李维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晋才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林秋兰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器 外套筒 芯体 本实用新型 颈椎椎板 上固定座 下固定座 医疗器械技术 向上移动 伸长 穿入 医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连接有外套筒,所述上固定座连接有內芯体,所述內芯体穿入外套筒内且所述內芯体可沿外套筒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在固定后伸长固定器,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难度,降低手术风险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适用于颈椎减压手术。
背景技术
目前,单开门或者双开门是颈椎减压手术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其中,单开门是指在手术时将一侧椎板外板切割内做活页用,对侧同样部位切断、全部椎板咬开后,将几个椎板轻轻一齐掀起,绞链侧椎板内层骨质不全中断,但仍有部分皮质连续,椎板形成“单开门”状态。双开门手术是指椎板两侧均作为绞链侧,自棘突中央切开,剖开之棘突分别与相连椎板向外侧掀起,其要点是棘突中线切开时要求居中,向两侧分开椎板时,用力均匀,使两侧绞链部不全骨折。椎板打开后可在椎体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增大椎管的空腔,起到减压作用。为了保持开门后形成的空腔,一般在手术中需要采用钢板进行固定。临床中发现,无论是单开门还是双开门手术,在显露颈椎的过程中必须将颈椎后侧的肌肉与颈椎骨进行剥离,这样的“骨肉分离”影响手术后的颈椎活动功能,同时可以造成颈痛。同时该手术方案需要做很长的切口(颈2-胸1棘突),彻底暴露颈椎后侧的棘突椎板等骨性结构,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为了减小手术创伤有学者使用通道技术,经肌肉间隙进入椎板后侧,将两侧椎板切开,并将椎板棘突平行向后移位来扩大椎管面积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手术中钢板固定过程复杂,稳定性差,后侧骨性部分不能很好的向后平移。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可在固定后伸长固定器,保留颈椎后侧肌肉与颈椎骨的连接,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和减少颈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颈椎椎板固定器,包括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连接有外套筒,所述上固定座连接有內芯体,所述內芯体穿入外套筒内且所述內芯体可沿外套筒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内侧设置有斜向沟槽,所述內芯体的外侧设置有斜向齿,所述斜向沟槽与斜向齿的倾斜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有轴向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末端设置有挡环,外套筒外部套设有可移动的固定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内侧设置有防扭转凹槽,內芯体外侧设置有与防扭转凹槽相配的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外套筒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四边形或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下固定座上设置有下安装孔,所述上固定座上设置有上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椎板固定器设计成套装的分体式结构,在进行椎体减压手术时,当完成切割需要固定时,可以先将套装的固定器两端固定,之后再向上提拉位于外套筒内部的內芯体,使椎管空腔增大,可避免需要医生在保持开门开度的同时对固定器进行固定,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复杂程度,避免由于医生疲劳造成的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伸长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1、下固定座,11、下安装孔,2、上固定座,21、上安装孔,3、固定环,4、挡环,5、外套筒,51、斜向沟槽,6、內芯体,61、斜向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晋才,未经杨晋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618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踝骨折张力带钢板
- 下一篇:万向椎弓根钉及万向椎弓根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