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57844.2 | 申请日: | 201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4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关胜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G01B7/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向 磨损 电容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油缸、马达等需要密封的场合,采用导向带、活塞环或者支承环等密封部件,起着支承、导向和密封和吸收振动的作用。导向带是耐磨部件,但长期或者重载工作仍然形成磨损,这种磨损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油缸运行过程中发热严重、漏油、驱动能力变差(因漏油而造成油腔压力变低)和失稳,严重后果是造成工程机械在工作中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液压系统中无法检测导向带的磨损是否已经达到极限值的问题,提供一种实时的导向带磨损量检测装置,从而为状态维修提供准确依据,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包括:电容薄膜极板、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电容极板引出结构和检测电路;其中,所述电容薄膜极板嵌入导向带表面;所述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覆盖所述电容薄膜极板表面,所述电容薄膜极板与相对的活塞杆表面形成平行极板电容,所述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作为所述平行极板电容的绝缘介质;所述电容极板引出结构连接所述电容薄膜极板,用于将所述电容薄膜极板引出;所述检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极板引出结构,用于检测导向带磨损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薄膜极板嵌入导向带表面包括:沿导向带长度方向嵌入多个电容薄膜极板,以形成一电容薄膜极板阵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极板引出结构包括:安装座、电容金属针脚引线和绝缘套筒;缸筒的与导向带对应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安装座螺纹安装于缸筒的通孔中;所述绝缘套筒穿设于安装座的中空管;所述电容金属针脚引线穿过绝缘套筒连接电容薄膜极板,将电容薄膜极板引出到缸筒之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容检测电路、全波整流电路与数据采集和传输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检测电路的一个输入端连接电容金属针脚引线的外露端子,另一端与活塞杆连接作为公共端,电容检测电路将平行极板电容的电容值变化转换为交变电压值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波整流电路连接电容检测电路,将电容检测电路输出的交变电压值转换为直流电压值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和传输电路连接全波整流电路,包括A/D转换器、通信模块;A/D转换器将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值变换为数字信号;通信模块将数字信号远程传输给控制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为中空的六角头螺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和传输电路采用微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压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电容薄膜极板、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构造平行极板电容,平行极板电容的电容值变化可以精确反映导向带的厚度变化,检测精度高。
(2)可以实时地检测导向带厚度变化,为状态维修提供准确依据,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缸筒;2-安装座;3-电容金属针脚引线;4-绝缘套筒;5-导向带;6-活塞杆;7-电容薄膜极板;8-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9-电容检测电路;10-全波整流电路;11-数据采集和传输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向带磨损量的电容式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座2、电容金属针脚引线3、绝缘套筒4、电容薄膜极板7、电容极板介质层薄膜8、电容检测电路9、全波整流电路10、以及数据采集和传输电路11。
电容薄膜极板7嵌入导向带5表面,具体来说,沿导向带5长度方向嵌入多个电容薄膜极板7以形成一电容薄膜极板阵列,使具有电容薄膜极板阵列的导向带5成为电容式导向带,电容式导向带既是密封和支承部件,同时也是磨损量检测的传感器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578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