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56847.4 | 申请日: | 201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57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龚燕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燕平 |
主分类号: | F04D7/04 | 分类号: | F04D7/04;F04D29/66;F04D29/22;F04D13/06;F04D29/0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下水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装置,属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排污泵是一种泵与电机连体,并同时潜入液下工作的泵类产品,与一般卧式泵或立式污水泵相比,排污泵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维修方便,大型的排污泵一般都配有自动藕合装置可以进行自动安装,安装及维修相当方便。连续运转时间长。排污泵由于泵和电机同轴,轴短,转动部件重量轻,因此轴承上承受的载荷相对较小,寿命比一般泵要长得多。不存在汽蚀破坏及灌引水等问题。特别是后一点给操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现有公开技术申请号为:201620107372.9的一种排污泵。该排污泵包括:排污泵本体,排污泵本体内具有相互连通的泵送腔室和流通通道;蒸汽输送组件,蒸汽输送组件与泵送腔室连通,其中,蒸汽输送组件包括蒸汽喷嘴,蒸汽喷嘴伸进泵送腔室内,蒸汽喷嘴的输出口与流通通道的入口相对设置;污水吸入组件,污水吸入组件与泵送腔室连通;污水输出组件,污水输出组件与流通通道的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排污泵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遇到作业场所空间狭小、液位较低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现有的清污装置无法对排泄物进行充分绞碎后排放,易发生堵塞,排污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清污装置无法对排泄物进行充分绞碎后排放, 易发生堵塞,排污效果不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装置,其结构包括上端盖、清污腔、废物入口、清污泵本体、污物绞碎装置、传动轴承、电机、基座、叶轮吸力管、减震垫脚、转接头、排水管、排放口,所述清污泵本体顶端与上端盖固定连接,所述清污腔设于清污泵本体内部,所述清污腔与清污泵本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清污泵本体侧端与废物入口焊接,所述清污泵本体底部与减震垫脚固定连接,所述污物绞碎装置设于清污腔内部,所述污物绞碎装置底部设有传动轴承,所述传动轴承与污物绞碎装置相互垂直,所述传动轴承设于污物绞碎装置与电机之间,并与电机相互垂直,所述电机底部与机械密封轴承相连接,所述机械密封轴承底部与基座相互垂直,所述基座底部设有叶轮吸力管,所述清污泵本体底部侧端与转接头活动连接,所述转接头与排水管螺纹连接,所述排水管顶部与排放口活动连接,所述污物绞碎装置由外壳、绞碎腔、叶轮、双绞碎叶片、螺杆组成,所述外壳与绞碎腔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叶轮设于绞碎腔内部,所述绞碎腔与叶轮过盈配合,所述双绞碎叶片设于叶轮上,所述叶轮通过螺杆与绞碎叶片活动连接,所述叶轮底部与传动轴承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废物入口贯穿清污泵本体与清污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侧端设有降噪器,所述降噪器与电机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头与排水管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为塑料排水管和钢筋混凝土管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密封轴承采用碳化硅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排放口为圆柱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有污物绞碎装置,能够对排泄物进行充分绞碎后排放,避免发生堵塞,排污效果好,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下水道的清污除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污物绞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端盖-1、清污腔-2、废物入口-3、清污泵本体-4、污物绞碎装置-5、传动轴承-6、电机-7、基座-8、叶轮吸力管-9、减震垫脚-10、转接头-11、排水管-12、排放口-13、降噪器-71、机械密封轴承-72、外壳-51、绞碎腔-52、叶轮-53、双绞碎叶片-54、螺杆-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燕平,未经龚燕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56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平转换电路及接口通信系统
- 下一篇:具有预放大的电平转换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