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式中小客车后置式行李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49609.0 | 申请日: | 201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0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俊;张邦盛;段圣文;张小波;李银凤;毛亚岐;丁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5/04 | 分类号: | B60R5/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梁美珠,金凯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中小 客车 后置 行李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式中小客车后置式行李舱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客车标准及运营政策的调整,中小型客车迎来蓬勃发展的良机,中小型客车的使用者对大行李舱的需求在日益提升。而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行李舱结构存在后舱容积较小,且矩形管的后舱骨架结构对舱内容积有一定的挤占等不足,无法满足行李舱增大的要求,使得该类客车的适应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中小客车后置式行李舱结构,该行李舱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空间容积大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式中小客车后置式行李舱结构,包括行李舱框架、安装在行李舱框架顶部的上密封板、安装在行李舱框架底部的下密封板、分别安装在行李舱框架左右两侧的左侧密封板与右侧密封板、安装在行李舱框架前端的前密封板以及安装在行李舱框架后端的舱门。
所述行李舱框架包括若干个从前向后依次纵向设置的支撑部以及连接在相邻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前一个支撑部的顶部与后一个支撑部的底部平齐;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角铁、设置在第一角铁下方的第二角铁以及连接在第一角铁与第二角铁之间的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角铁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板以及垂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前端下方的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二角铁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板以及垂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下端前侧的第四支撑板。
所述连接板的上端焊接在第二支撑板的底部,下端焊接在第三支撑板的顶部;所述连接部的前端焊接在前一个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板的后端,后端焊接在后一个支撑部的第四支撑板的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和连接板均采用扁铁,且该扁铁的宽度为5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角铁和第二角铁的左右两端均分别焊接在车身侧围骨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角铁和第二角铁的规格均为40*40*4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左侧密封板、右侧密封板和前密封板均采用镀锌铁板。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具有结构简单可靠、空间容积大、结构焊接件少、加工效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行李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行李舱框架,11、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第三支撑板,14、第四支撑板,15、连接板,16、连接部,2、上密封板,3、左侧密封板,4、下密封板,5、舱门,6、前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新式中小客车后置式行李舱结构,包括行李舱框架1、安装在行李舱框架1顶部的上密封板2、安装在行李舱框架1底部的下密封板4、分别安装在行李舱框架1左右两侧的左侧密封板3与右侧密封板、安装在行李舱框架1前端的前密封板6以及安装在行李舱框架1后端的舱门5。本实用新型利用客车尾部的内部车身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所述行李舱框架1包括若干个从前向后依次纵向设置的支撑部以及连接在相邻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16。前一个支撑部的顶部与后一个支撑部的底部平齐,这样设计便于铺设密封板,确保密封板的平整度及密封效果。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角铁、设置在第一角铁下方的第二角铁以及连接在第一角铁与第二角铁之间的连接板15。所述行李舱框架呈阶梯状设计,这样能够增大行李舱空间,也便于客车内部结构部件的装配。优选的,在图1-图3所示的行李舱结构中,包括3个从前向后阶梯状设置的支撑部,且最后面的一个支撑部是倾斜设置的。通过将最后面的一个支撑部倾斜设置,与客车车身后围内部相连接,能够确保行李舱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角铁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1以及垂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前端下方的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二角铁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板13以及垂直设置在第三支撑板13下端前侧的第四支撑板14。
所述连接板15的上端焊接在第二支撑板12的底部,下端焊接在第三支撑板13的顶部。所述连接部16的前端焊接在前一个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板11的后端,后端焊接在后一个支撑部的第四支撑板14的前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49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