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637574.9 | 申请日: | 2017-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62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 发明(设计)人: | 许勇;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K3/00 | 分类号: | H04K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杨青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范 手机 录音 窃听 声学 干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范录音和窃听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下降,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超过70%。智能手机集传统手机、录音机、掌上电脑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也为各类窃听、盗录等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给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的安全保密带来极大隐患。手机在应用软件、通信技术框架、操作系统和芯片等不同技术层面均可能被窃密人员控制,不仅可以在不响铃、也没有任何显示的情况下由待机状态转变为通话状态,从而将周围的声音发送出去,甚至在关机状态,也可以利用麦克风接收周围声音,并将其发送出去或进行录音。因此如何防范利用手机进行窃听、录音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主要解决方法包括采用定制的保密手机、电磁屏蔽干扰、取下手机电池、禁止将手机带入保密场所和将手机存放在隔音罩中等方案。定制的保密手机采用专用芯片和专用操作系统,相对于商用芯片和操作系统更为安全可靠,但不仅约束了用户对手机个性化和软件通用化的需求,而且成本高昂,无法大规模推广使用。电磁屏蔽干扰不能解决手机“只录音,不发送”的问题,窃密者可通过录音内容获取秘密信息。取下手机电池、保密场所内禁止随身携带手机的方法剥夺了用户使用手机的权利,给用户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制度难以被严格遵守。将手机放入隔音罩可以避免手机录音、窃听周围声音,但因为手机的来电铃声等也被隔音罩屏蔽,需要其他附加来电感应装置通知用户来电,而且用户也无法直接操作隔音罩内的手机,因此给手机的正常使用带来了很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少方便可行的防止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干扰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托盘容器101、干扰器105、放大器106和超声发射模块107;所述托盘容器101用于放置需要被干扰的手机103;所述超声发射模块107的发射方向指向托盘容器101内部;所述干扰器105用于产生干扰信号并提供给放大器106;所述放大器106将干扰信号放大并提供给超声发射模块107进行发射。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供电模块104,用于为装置内其它模块提供电能。
优选的,所述超声发射模块107由M个超声发射子模块构成,其中,M≥1;每个超声发射子模块为N个超声换能器组成的阵列,其中,N≥1。
优选的,所述超声发射模块107固定于托盘容器101的壁板102或/和底板上,所述壁板102为硬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通过发射声学干扰信号的方式,直接使手机的麦克风失效,无法接收除干扰信号外的其他声音信息,从源头杜绝了手机录音、窃听的可能性,保证了信息安全。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工作时不产生人耳可闻的声音,对工作、生活无影响。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不涉及电磁波信号的发射及接收,对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无影响。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工作时,只需将手机放入托盘容器101中即可实现防范录音、窃听,同时该手机的扬声器、屏幕显示、触摸屏和键盘都可正常工作,手机除录音、语音输入外的来电响铃、来电显示、收发短信和上网等其他全部功能均可正常使用,极大方便了用户日常使用。
5、本实用新型所提出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兼顾了干扰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能够在信号能量和信号信息两个层面对手机录音、窃听进行干扰,使得干扰效果更立体、更全面。同时可提供多种类型的干扰信号供用户选择使用,使得干扰更加高效、更具有针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范手机录音和窃听的声学干扰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托盘容器102、壁板 103、手机
104、供电模块105、干扰器 106、放大器
107、超声发射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375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