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633574.1 | 申请日: | 2017-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1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喻伟 |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筒状带刺 水下 清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清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绿化工程的一部分,水渠渠底清淤、池塘清淤及湖底清淤是一项费时、费力及费工的工作,而这项绿化工程又是建筑群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水渠渠底清淤、池塘清淤及湖底清淤主要通过纯人工方式进行,一般是通过簸箕在渠底、塘底及湖底实行淤泥和杂物的打捞,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人工成本高、清淤效果差,且稍不注意还有可能掉进水里,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还有的是采用截流排水的方式来进行清淤,这种方式工作量巨大,且需要同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投入大型装置进行辅助,增大了清淤成本,不利于经济的节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清理质量高,能更好的清除淤泥,保证其淤泥能更好的扩散,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的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包括主板,主板下表面靠近两侧处均设有支撑柱,支撑柱顶部固定在主板上,主板下表面且位于两支撑柱之间设有支撑板,支撑板分别固定在主板及一加强板上,加强板底部设有底架,底架两端与支撑柱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强板采用倒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架上设有犁形板头。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板及支撑柱均采用钢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柱内置钢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清理质量高,能更好的清除淤泥,保证其淤泥能更好的扩散,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且成本低,施工难度小,清淤效果佳,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板;2.支撑柱;3.支撑板;4.加强柱;5.加强板;6.底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主板1,主板1下表面靠近两侧处均设有支撑柱2,支撑柱2顶部固定在主板1上,主板1下表面且位于两支撑柱2之间设有支撑板3,支撑板3分别固定在主板1及一加强板5上,加强板5底部设有底架6,底架6两端与支撑柱2之间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板5采用倒三角形结构。
所述底架6上设有犁形板头。
所述支撑板3及支撑柱2均采用钢结构。
所述支撑柱2内置钢砂。
本实用新型的筒状带刺水下清淤系统清理质量高,能更好的清除淤泥,保证其淤泥能更好的扩散,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且成本低,施工难度小,清淤效果佳,使用寿命长。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喻伟,未经喻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33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