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蓄电池防震散热装配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23743.3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2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建明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2;H01M10/6567;B60K1/04;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蓄电池 防震 散热 装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式蓄电池防震散热装配箱。
背景技术
随着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日益枯竭,人们逐渐探索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尤其是在车辆使用方便,出现了使用电能替代汽油或柴油为动力的车辆。新能源汽车开始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蓄电池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但是在蓄电池安装在车辆上时,需要保证其安装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尤其是车辆在颠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保证蓄电池的正常工作。通常利用蓄电池箱将其固定安装在车架上,由于蓄电池箱由塑料或金属制成,本身不具有缓冲的作用,导致固定安装的蓄电池在随车辆行驶时,缺乏必要的缓冲装置,长期颠簸容易造成蓄电池损坏。并且现有的蓄电池箱散热效果差,由于开设有通风孔容易导致行驶过程中大量灰尘进入,影响蓄电池工作,因此,密闭式的蓄电池箱针对蓄电池工作产生的热量散热效果差,严重影响蓄电池的安全工作,不适用于车载安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蓄电池防震散热装配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式蓄电池防震散热装配箱,包括蓄电池箱、蓄电池本体和金属架,所述蓄电池箱由外箱体和内箱体组成,所述蓄电池箱底部连接有散热板,散热板底面等间距焊接有若干散热翅片;所述蓄电池箱顶部通过螺钉连接盖板;所述盖板上固定有至少两个的绝缘套,所述绝缘套内穿设有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所述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连接蓄电池本体;所述蓄电池本体安装在蓄电池箱内,所述蓄电池本体和蓄电池箱之间构成散热缓冲槽,散热缓冲槽内安装有金属架,所述金属架的上触点抵触蓄电池本体外壁,金属架的下触点抵触蓄电池箱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构成封闭的密封腔,密封腔内填充有导热性能好的导热硅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板和若干散热翅片均采用散热性能好的铝片制成,散热板嵌入式卡设在蓄电池箱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蓄电池箱为ABS塑料或聚丙烯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和蓄电池箱顶部均开设有用于螺钉连接的螺孔,蓄电池箱顶部的螺孔与其内部的密封腔互不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底面粘接有减震垫,减震垫为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金属架的下触点上焊接有导热片,导热片接触蓄电池箱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金属架为铜带或铝带弯折成波浪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一种车载式蓄电池防震散热装配箱,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蓄电池箱内设置密封腔并填充导热硅油,在蓄电池箱连接散热板焊接若干散热翅片,增加了蓄电池箱的散热效率和效果,保证了蓄电池本体的安全工作。
2、将金属架安装在蓄电池箱和蓄电池本体之间的散热缓冲槽内,金属架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并能有效减缓蓄电池本体受到的冲击,缓冲效果好,并且有效将蓄电池本体上热量传导至蓄电池箱,提高蓄电池本体的散热效果,适用于以蓄电池本体为能源的电动车辆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金属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翅片、2-蓄电池箱、3-导热硅油、4-散热缓冲槽、5-蓄电池本体、6-盖板、7-减震垫、8-正极接线柱、9-负极接线柱、10-绝缘套、11-螺钉、12-外箱体、13-密封腔、14-内箱体、15-导热片、16-金属架、17-散热板、18-上触点、19-下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建明,未经林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237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植保无人机用电池托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池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