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正交双芯光纤偏振分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18618.3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8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G02B6/02 | 分类号: | G02B6/02;G02B6/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471 | 代理人: | 付登云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交 光纤 偏振 分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交双芯光纤偏振分束器。
背景技术
光纤偏振分束器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它可以将一束光信号分解成偏振态相互垂直的,分别在两个纤芯或多个纤芯中传输的光信号。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偏振分束器已经在光通信系统、光纤传感、信号探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器件的工作原理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耦合,即通过改变光纤空气孔的尺寸、形状、结构,使得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模式具有不同的耦合长度。当光波传输一段距离后,耦合长度短的偏振模式就会转移到其它纤芯中传输,从而实现偏振模式的分离。基于这种工作原理的器件,它的工作带宽较宽,但是分离长度的长短却不好控制,一般需要几米的长度。
第二种是选择性耦合,通常是通过对光纤结构的调整使得某一个偏振态的光发生强烈耦合,使其从一个纤芯转移到另一个纤芯中。而另一个偏振态的光却弱耦合或不耦合,从而还在原来的纤芯中传输,达到偏振分离的目的。这种器件的分离长度可控,能在很短的传输距离内实现偏振分离,但其工作带宽却很窄,只有在折射率匹配点附近很小的范围内才能满足要求。基于这种工作原理所设计的偏振分束器件的工作带宽一般只有5纳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离长度很短、工作带宽较宽的正交双芯光纤偏振分束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正交双芯光纤偏振分束器,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中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圆形空气孔;所述基底中设置有空气孔的区域形成包层,没有空气孔的实心区域形成纤芯;所述包层设置在所述纤芯的外侧周围;
所述纤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纤芯互相垂直;所述包层中的空气孔以六角晶格结构排布,所述纤芯附近的空气孔以长方形结构排布。
两个所述纤芯均为长方形。
所述空气孔包括四种不同半径的圆孔,按照半径区分为一种普通空气孔和三种特殊空气孔;
不与所述纤芯相邻的空气孔均为普通空气孔;与所述纤芯相邻的空气孔包括四种不同的空气孔。
所述普通空气孔的半径为1.15微米。
三种所述特殊空气孔的半径分别为0.5微米、0.9微米和1.35微米。
所述包层中普通空气孔所在的区域分为稀疏区和密集区,稀疏区的孔间距大于密集区的孔间距。
所述稀疏区中,普通空气孔之间的间距为4.6微米。
所述密集区中,普通空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6微米。
所述基底为圆柱形。
所述基底的材质是高纯度石英。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兼顾偏振分束器件的分离长度和工作带宽,利用折射率匹配耦合原理,设计了一种正交双芯结构的光纤偏振分束器。与传统的分束器件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
(1)双芯折射率匹配度高,使得对应的偏振模式所需要的分离长度很短,在常用通信波段,分离长度在几厘米左右;
(2)在光纤中实现偏振分离,有利于全光网络的实现;
(3)基底材料采用高纯度二氧化硅,降低材料对光波的吸收损耗;
(4)通过设计,令其发生耦合的两个纤芯相互垂直,从而使y偏振模的折射率曲线部分重合,大大扩展了工作带宽的范围,其工作带宽覆盖了0.6~1.7微米的整个光通信波段。
(5)由于器件结构简单对称,降低了光纤的设计和制备难度,使其在光通信网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交双芯光纤偏振分束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对称双芯结构的色散曲线图;
图2(b)是非对称双芯结构的色散曲线图;
图2(c)是垂直双芯结构的色散曲线图;
图3是x,y两偏振模式在不同入射频率时的稳态模场分布示意图;
图4是耦合长度与入射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图中:1-包层;2-第一空气孔;3-第二空气孔;4-第三空气孔;5-第四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师范学院,未经唐山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186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光板及导光显示装置
- 下一篇:基于多模干涉原理的椭圆形十字交叉波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