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损胶球笼子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18304.3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02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军;李洪忠;鲁晓欣;曹俊久;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4 | 分类号: | F16K15/04;F16K15/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罗贵飞 |
地址: | 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损 笼子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尤其涉及一种无损胶球笼子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又称为逆流阀、逆止阀或单向阀等。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管路系统中介质倒流,导致泵及其驱动电机反转。传统的止回阀既可水平安装也可垂直安装,常安装于水泵的出水口处,以防止倒流及水锤对泵损害。
传统的止回阀的主要结构为阀座和阀体,而阀座主要由所述阀座由左阀座和右阀座通过法兰连接形成,具体是在左阀座一端设置法兰,而右阀体对应一端也设有适配的法兰,通过螺栓将左阀座和右阀座连接固定,并密封形成阀座。
而根据阀体的开启结构可进一步分为旋启式止回阀、升降式止回阀、蝶式止回阀、缓闭止回阀、球型止回阀和多流道球型止回阀,但这些止回阀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缺点。旋启式止回阀关闭时由于水锤作用产生“巨响”和振动,阀内流体流态紊乱,水力损失较大;升降式止回阀的自由升降阀瓣在上升至完全开启的过程中,阀瓣一直在消耗流体能量,阻力损失大,并且升降式止回阀存在通道狭窄,过流量限制较大等缺点;蝶式止回阀中带动阀瓣旋转的销轴磨损严重,其只能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密封性较差,并且流阻、水锤压力较大;缓闭止回阀虽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流体阻力小、关阀冲击力小等优点,但其维护与保养工作量大,为保证液体的连续性流动,必须安装自动排气阀,结构较复杂;球型止回阀和多流道球型止回阀主要是通过管内液体回压使得胶球封堵管口,胶球不能自行回移封堵管口。在此过程中,部分液体会从笼子的开口处回流至管道,造成泵和电机反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便于快速封闭流道的无损胶球笼子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损胶球笼子止回阀,包括阀座,所述阀座由左阀座和右阀座通过法兰连接形成,还包括若干笼子和竖直设置的挡板,挡板外缘侧被左阀座和右阀座的连接处的连接端面压实,且挡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笼子纵向倾斜设置,且笼子上端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锥形孔,笼子的下端与通孔处的挡板外侧连接,笼子内部设置有可在其内部滑动的胶球。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笼子轴线与笼子上方挡板的夹角为45~80°。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笼子侧壁的开口面积为笼子表面积的1/2~3/4。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锥形孔大端设置在笼子内侧。
进一步,上述装置中所述锥形孔内侧设置有软橡胶。
其中,上述装置中所述挡板向外延伸,并设置有连接孔,使得连接孔与连接处左阀座和右阀座的法兰螺栓孔同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制作成本低廉。本装置新型实用止回阀无损胶球笼子是利用泵的本身介质作为动力源,冲开胶球,可有效防止管路中的介质倒流。胶球在笼子内滚动时无磨损,在泵停运时胶球能够瞬间关闭,胶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沿笼子,内壁下滑至挡板,并将挡板上对应的通孔,完全密封,可有效防止管道中的液体回流。大大提高了止回阀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设备运行周期。大大降低了成本,制造容易。笼子内侧需光滑无毛刺,胶球要求质量较高,不易破损。同时泵启动后,由于胶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使得胶球紧靠通孔处,当泵出口压力达到一定后才能将胶球冲开,这段时间也使得使得泵体憋压,同时泵体内充满液体,防止气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泵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胶球封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胶球打开的的套筒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笼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A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是左阀座,2是右阀座,3是挡板,31是通孔,4是笼子,5是盖板,51是锥形孔,6是软橡胶,7是胶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183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