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17815.3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6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沈庆凯;陈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精准 快速 多芯线扭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的加工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耳机线材多芯线进行对扭作业时,一般是通过作业员手持线材,将需要对扭的芯线在钢尺上量测所需要的尺寸,作下标示,将标示位置夹持到普通扭线机上,右手按开关启动扭线作业,左手拉动芯线,取线完成对扭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由人工使用钢尺量测尺寸,尺寸偏差大,作业精度低,(2)普通扭线机启动后无法控制速度圈数,又是人工作业,无法保证对扭部位的尺寸和品质,易产生尺寸不良,生产良率低,返工率高,效率低,(3)人工动作多,容易导致作业人员身体疲劳,不利于作业人员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其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包括有机壳、装设于机壳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露于机壳前侧的尺寸卡位板、装设于机壳上的控制面板及连接于控制面板的脚踏开关;
其中,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与线夹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与线夹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机壳前侧,以及,所述机壳前侧于控制面板外侧还设置有若干功能控制按钮,所述功能控制按钮分别连接于控制面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尺寸卡位板呈L形结构,其包括有横向延伸的伸缩调节部及竖向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伸缩调节部的前端向上延伸设置,前述线槽自定位部的顶端向下凹设;前述线夹对应位于伸缩调节部与定位部所围构区域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夹具有固定夹持臂和装设于固定夹持臂一侧的活动夹持臂,所述固定夹持臂、活动夹持臂之间形成有具有上端开口、下端开口及前端开口的夹持槽,所述固定夹持臂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的输出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若干散热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面板、步进马达装置、尺寸卡位板等设计,获得一种新型结构的扭线机,来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作业时由尺寸板来固定尺寸,确保尺寸精准,步进马达装置精准控制扭线圈数,确保扭线部位尺寸及品质,精确实现了多芯线固定尺寸对扭。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机壳 20、线夹
21、固定夹持臂 22、活动夹持臂
23、夹持槽 30、尺寸卡位板
31、伸缩调节部 32、定位部
33、线槽 40、输出轴
50、控制面板 60、脚踏开关
70、功能控制按钮 80、散热槽
90、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机壳10、装设于机壳10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20、露于机壳10前侧的尺寸卡位板30、装设于机壳10上的控制面板50及连接于控制面板50的脚踏开关60。
其中,所述控制面板50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10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30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10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10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30相对机壳10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前端设置有线槽33,所述线槽33与线夹20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30相对机壳10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33与线夹20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178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无极调焦LED天花灯
- 下一篇:一种插拔式顶灯安装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