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辐流式沉淀池的双侧堰出水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08057.9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96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石建会;郭渊;戴雪峰;丁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流式 沉淀 双侧堰 出水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辐流式沉淀池的双侧堰出水构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水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构筑物之一,其技术原理主要是应用悬浮物和水的密度差产生的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多为圆形,也可采用方形,池体直径(或边长)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内,沿半径方向由下向上向池周缓缓流动。悬浮物在水流上升过程中向下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进入集水槽。
沉淀池集水槽是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常见有3种布置形式: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为减小堰口水流紊动,保证沉淀池沉淀效果,以污水处理为例:《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对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和出水堰堰口负荷均作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中须同时满足二者的要求。但在实际项目计算时往往会出现矛盾之处:当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取规范上限时,此时池体直径较小,采用上述三种集水槽布置形式均会导致堰口负荷过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因此,设计中不得不降低表面水力负荷,放大池体直径,从而降低堰口负荷。这必然导致池体直径过大,增加土建投资。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辐流式沉淀池集水槽的设计方法,解决现有设计方法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辐流式沉淀池的双侧堰出水构造,解决现有的沉淀池设计过程中表面水力负荷和出水堰口负荷的矛盾,大大减小沉淀池池体直径,降低工程规模和投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辐流式沉淀池的双侧堰出水构造,该出水构造设于沉淀池中,包括集水槽、堰板和支撑件,所述的集水槽呈环形,所述的环形集水槽设于沉淀池内壁上,所述的集水槽位于沉淀池内壁的一侧设有多个空隙,所述的多个空隙呈齿状分布在沉淀池内壁上;
所述的集水槽下方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堰板设于集水槽的槽壁上;所述的集水槽通过支撑件支撑。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所述的集水槽的槽中心距沉淀池内壁0.8~1.5m。
所述的空隙为方形结构,所述的相邻空隙之间的集水槽的宽度为0.5~1.2m。
所述的相邻空隙的中心夹角为10~15°。
所述的支撑件设于集水槽的底部,所述的支撑件为板体形状,所述的支撑件的一端固接在沉淀池内壁上。
所述的堰板为矩形堰板或三角堰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出水结构在在保证表面水力负荷的前提下,显著增加了出水堰长度,大大减小出水堰口负荷,降低了出水紊流作用,使沉淀池处理效果显著提高。
(2)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结构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小沉淀池池体直径,从而降低了工程规模和投资,与常规设计相比估算可减少投资10~15%。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除适用于新建沉淀池外,也可用于已建成沉淀池的改造。在不改造池体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现状处理规模,提高处理效果,缩短了改造周期,节省了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沉淀池,2-集水槽,3-空隙,4-堰板,5-支撑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辐流式沉淀池的双侧堰出水构造,包括集水槽2、堰板4和支撑件5,集水槽2呈环形,环形集水槽2设于沉淀池1内壁上,集水槽2与沉淀池1内壁接触的一侧设有多个空隙3,多个空隙3呈齿状分布在沉淀池1内壁上;集水槽2下方设有出水口;堰板4设于集水槽2的槽壁上;集水槽通过支撑件5支撑。集水槽2使集水堰总长度大幅增加,出水堰口负荷显著降低,同时出水稳定性大大增强;且集水槽2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结构在合理的成本下,减小了出水堰口负荷,降低了出水紊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080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沉淀分离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空气检测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