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设有尾部防撞装置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07781.X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1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有 尾部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设有尾部防撞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遍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学考驾驶,而初学开车的人在驾驶方面并不熟练,常常会出现倒车控制不好,汽车车位撞在障碍物上,导致汽车尾部受损。车辆尾部碰撞也是交通事故中一种常见的事故,如果撞毁部位只是尾部车身,那么问题不大,整体焊接和修补之后,外观上影响不大,如果损毁程度到了车后底盘车体,问题也不会太大,只是比起原来车身强度会稍差,但是如果车身大架损伤,就是永久性的固态损伤了,对安全性以及今后二手车处置等方面有着绝对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车辆尾部的碰撞保护措施,是在后纵梁上增加溃缩诱导槽或溃缩孔,以控制碰撞过程中后纵梁的变形,但是后纵梁变形受溃缩诱导槽宽度和深度的影响,且增设溃缩诱导槽使后纵梁冲压成型困难;而后纵梁开设溃缩孔,直接影响后纵梁的强度,并且溃缩孔不利于控制后纵梁稳定变形。在中国专利200810233930.6,名称为一种后纵梁结构,在该实用新型中,在后纵梁本体的后部焊有一后纵梁后部,两者搭接区域形成一后纵梁截面突变区域,碰撞中利用后纵梁截面突变在预定变形空间内,后纵梁后部发生压溃变形,以达到吸能效果,但是后纵梁截面突变不易控制,且截面突变过大会影响后纵梁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设有尾部防撞装置的汽车,将碰撞产生的压力经外罩减弱后传送至连杆,连杆在销轴的作用下,缓冲并旋转一定角度,再推动滑块在支柱上移动,由于压力弹簧的作用,碰撞产生的压力逐渐减少至零,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设有尾部防撞装置的汽车,汽车上设有尾部防撞装置,尾部防撞装置包括横杆和两根侧架,所述两根侧架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横杆的左侧,所述横杆右侧固定安装有两根支柱,所述两根支柱外围均设有压力弹簧,且在两根支柱的侧面连接有支撑杆,所述两根支柱外围均套有滑块,所述支撑杆通过滑块与支柱连接,所述支撑杆内部设有若干根加强筋,且在支撑杆的侧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凹块,所述两个凹块内部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连杆,且在两个凹块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挡板,所述连杆侧面通过防阻块固定安装有外罩,所述外罩由横梁、缓冲层和外壳组成,所述缓冲层位于横梁和外壳之间。
上述方法中,所述横杆和支撑杆的长度均为1.1-1.2m,所述侧架的长度为4.5-5m;所述两根侧架之间连接有加固杆,且在每根侧架的内部均设有若干个安装孔;所述加强筋的数量设置为5-7组,且等距离分布在支撑杆的内部;所述挡板垂直于凹块,且挡板的长度为 20-30cm;所述外罩的形状为扇形,且外罩的长度为1.3-1.4m;所述外壳外表面设有若干个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五个,且等距离分布在外壳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连杆、滑块和压力弹簧,将碰撞产生的压力经外罩减弱后传送至连杆,连杆在销轴的作用下,缓冲并旋转一定角度,再推动滑块在支柱上移动,由于压力弹簧的作用,碰撞产生的压力逐渐减少至零,通过设置有侧架,使得本装置不仅可以保护车的尾部,还可以保护车的侧身,通过设置有加强筋,大大提高了支撑杆的强度,通过设置有防阻块,可以使碰撞力分配到更多跨结构上,从而增加防撞装置的整体强度,通过设置有缓冲层和带凹槽的外壳,极大程度上减弱碰撞产生的压力,整体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不仅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可以降低碰撞过程中车辆的损坏程度。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罩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杆;2-侧架;3-螺丝;4-支柱;5-压力弹簧;6-支撑杆;7-滑块;8-加强筋; 9-凹块;10-销轴;11-连杆;12-挡板;13-防阻块;14-外罩;15-横梁;16-缓冲层;17-外壳;18-加固杆;19-安装孔;2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未经陈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077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