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600183.X | 申请日: | 2017-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2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庄进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典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B1/28 | 分类号: | H02B1/28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 地址: | 3636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净化 电网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属于节能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
现有技术公开申请号为CN201520047672.8的一种新型太阳能可调家庭水供暖与水降温节能装置,包括节能装置本体、太阳能装置硅板,所述节能装置本体安装在装置中央位置;所述太阳能装置硅板设置在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安装有系统热冷控制单片机;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设置有手调冷热开关旋钮;所述手调冷热开关旋钮上方安装有工作显示灯;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太阳能装置蓄电池;所述太阳能装置蓄电池上方安装有蓄电池电量显示格;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设置有节能装置联接法兰;所述节能装置本体上方安装有制冷装置,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智能化程度高,由太阳能提供能源,低碳节能环保,对人体无害,可制冷可制热作用广泛且温度可调,安全系数高,但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内部的潮湿空气无法及时排出机外,从而导致降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内部的潮湿空气无法及时排出机外,从而导致降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其结构包括柜门、柜锁、显示器、柜体、安置座、通风槽、除湿器,所述的柜门与柜体相连接,所述的柜门表面设有显示器,所述的柜锁固定设于柜门上,所述的柜体与安置座焊接在一起,所述的柜体右侧上设有通风槽,所述的除湿器设于柜体内部,所述的除湿器由除湿器显示屏、指示灯、控制按键、除湿槽、除湿器壳体组成,所述的除湿器显示屏固定设于除湿器壳体上表面,所述的指示灯设于除湿器显示屏下方,所述的控制按键上方设有指示灯,所述的除湿器壳体上设有除湿槽,所述的柜体内部设有除湿器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柜锁由固定座、锁座、锁孔组成,所述的锁座固定设于固定座上,所述的锁座上设有锁孔,所述的柜门上设有固定座。
进一步的,所述的安置座由安置板、安置孔组成,所述的安置板贯穿安置孔,所述的安置板与柜体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风槽由通风孔、通风网架组成,所述的通风孔上设有通风网架,所述的通风孔固定设于柜体右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柜体为中空的矩形结构,所述的柜体长为30-50cm。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按键有7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除湿槽形状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有除湿器,实现了该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能够有效的帮助净化电网节能装置将内部的潮湿空气排出机外,从而有效的提高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净化电网节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柜门-1、柜锁-2、显示器-3、柜体-4、安置座-5、通风槽-6、除湿器-7、除湿器显示屏-701、指示灯-702、控制按键-703、除湿槽-704、除湿器壳体-705、固定座-201、锁座-202、锁孔-203、安置板-501、安置孔-502、通风孔-601、通风网架-6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典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典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001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