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8678.3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1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廖东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东颖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550007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0 kv 自动化 故障 就地 隔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对用户、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电网的波动以及停电事故往往会对企业、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电力用户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今的配电线路中,有一点发生故障时,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但故障点难以定位、停电恢复时间长等问题,这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会对居民社区带来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故障自主定位,就地迅速隔离、自动快速恢复供电的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以此解决现有配电网故障导致全线停电和故障隔离时间过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
一种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包括多条供电线路以及设置在每一条所述供电线路上的多个开关箱,在相邻的两条供电线路上在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开关箱内设置有环网常开开关;每一所述开关箱内设置有进网开关和出网开关,相邻的所述开关箱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进网开关和出网开关使得整个系统形成手拉手环接结构;每一所述开关箱内设置有测控终端以及与所述测控终端连接的网络交换机,相邻所述开关箱通过光纤线一端连接所述测控终端,一端连接所述网络交换机使得所述相邻所述开关箱连接在一起;所述测控终端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故障线路上相邻所述开关箱内的所述进网开关和出网开关同时断开的真空断路器,以及用于判断所述进网开关和出网开关是否同时断开的备自投模块。
优选地,所述供电线路为两条供电线路。
优选地,每一条所述供电线路上设置有三个开关箱。
优选地,所述光纤线为单模光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由于设置有测控终端,当故障点出现在某个线路上时,出现故障的路线两端的测控终端通过独立的光纤点对点网络交换检测数据,计算出的差流超过系统运行的定值时,测控终端会发出跳闸指令,将出现故障的路线两端的进网开关和出网开关同时断开,将故障在出现故障的路线上就地隔离,并将测控终端另一侧的环网常开开关合上,从另一路电源继续供电,以保证快速恢复供电,恢复供电时间≤200ms。本10kV 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在10kV配电系统中真正实现意义上的故障自主检测、就地迅速隔离、自动快速恢复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10kV配网自动化故障就地隔离系统,包括多条供电线路1以及设置在每一条供电线路1上的多个开关箱2,在相邻的两条供电线路1上在其中任意一个开关箱2内设置有环网常开开关3。每一开关箱2内设置有进网开关G02和出网开关G03,相邻的开关箱2通过导线连接进网开关G02和出网开关G03使得整个系统形成手拉手环接结构。每一开关箱2内设置有测控终端4以及与测控终端4连接的网络交换机5,相邻开关箱2通过光纤线6一端连接测控终端4,另一端连接网络交换机5使得相邻开关箱连接在一起,光纤线6为单模光纤。测控终端4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故障线路上相邻开关箱内的进网开关G02和出网开关G03同时断开的真空断路器7,以及用于判断进网开关G02和出网开关G03 是否同时断开的备自投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供电线路为两条供电线路,分别为供电线路A和供电线路 A,其中每一条供电线路1上设置有三个开关箱2,整个环接结构上具有六个开关箱2,分别为1号开关箱、2号开关箱、3号开关箱、4号开关箱、5号开关箱和6号开关箱,环网常开开关3随机选择设置在4号开关箱内。每一开关箱内设置有用户开关G04、G05、G06、G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东颖,未经廖东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8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