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入户式中水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4471.0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3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郭祺忠;张大帅;练继建;侯杰;陈宏运;陈姿帆;李张翰熠;陈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户 中水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环境(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户式中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l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宁夏等9个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家庭中洗浴、冲厕等用水持续增加,而家庭用水的回收再利用率却十分低。面对这种现象,对家庭中水进行回收利用十分必要。
常规的家庭生活用水有洗浴用水、冲厕用水、饮用炊事用水等。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显示,家庭用水约占整个城市用水的20%,而在家庭的日用水中,厨房、盥洗和洗衣用水约占36%,浴用水占33%,冲厕用水约占31%。其中洗浴和冲厕水污染程度较低,可将这部分水作为中水处理,进行回收利用是可行的。
目前,家庭小型的中水回收方法不是很多,并且存在可行性差,对实际情况考虑不周,费用昂贵等缺点,市面上没有一种可以真正向广大居民大规模推广的装置,所以开发一种低成本、绿色、切实有效的中水回收系统装置刻不容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成本、绿色、切实有效的中水回收方法,实现住宅内部的中水回收利用,节约水资源且节约居民水费,同时也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入户式中水回收系统,由控污单元、出水单元、控浊单元和蓄水单元组成,所述控污单元包括一端连接污水进口的净化机构,其另一端设置有净水出口;所述净化机构内部设置有喇叭形中心柱,所述中心柱周身自上而下螺旋缠绕第一过滤层;其内部自下而上螺旋缠绕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与所述净化机构之间设置有导流筒;
所述出水单元一侧设置上下排列的进水口与所述控污单元连接,所述出水单元另一侧设置有下水管道和出水管道;
所述控浊单元由带黑色不透光层的进水口、第一压力传感器、分光光度计和带水泵的出水口组成,所述分光光度计设置在控浊单元底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进水口同一水平线的位置,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连接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蓄水单元由水箱、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组成,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与所述水箱最高水位平行线的位置,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在与水箱最低水位平行线的位置。
所述出水单元通过上下排列的进水口与所述控污单元连接,所述出水单元的出水管道与所述控浊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出水单元下水管道与排污机构连接;所述控浊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单元的水箱连接。
所述控浊单元中水位达到最高时,所述第一传感器发出信号,关闭控浊装置中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分光光度计根据水体透光率不同来判定水体混浊度,当透光率超过标准时,将本单元内的水通过下水管道排放;当透过率达到标准时,将本单元内的水通过出水口储存至蓄水单元。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可以节约水资源及饮水费用。以一人每天的冲厕用水量为21升水计算,以天津市常住人口总量为1.5470×107人为例,全天津市每天的冲厕节约水量为3.2486×108升,本系统使用设备均为常用材料,相对于饮水费投资较小。
2、本实用新型采用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排出水体均经过导流装置处理,可以缓解污水处理厂和管道压力。
3、本实用新型采用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全部发生在卫生间内部,节约材料并且尽量保持原管道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控污装置和出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控污装置示意图;
图3为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控污装置俯视图;
图4为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控浊装置示意图;
图5为入户式中水回收方法蓄水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44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