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4351.0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6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龙;李春野;赵红阳;张纪亮;胡金华;叶道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5/28 | 分类号: | B63B25/28;E02B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45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筒 护岸 结构 海上运输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钢圆筒护岸结构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钢圆筒护岸结构是海上人工岛施工中的新兴技术。该结构具有施工快捷、工厂化制造、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是实现人工岛快速建造的关键技术。但因该结构具有薄壁、大尺寸、大柔度的特点,使其在加工、转运方面具有极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会导致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钢圆筒结构多为海上施工,其加工厂距离施工区域相隔较远,海上运输不可避免。而钢圆筒因其受风面积大,筒壁薄,极易在运输过程中因风载、船体摇晃甚至放置不平稳等因素产生变形,从而造成结构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通用性强、对钢圆筒护岸结构自身形状及受力影响小的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在钢圆筒护岸结构运输驳船甲板上的内部支撑架体,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内部支撑架体之间的若干个分载导向墩;所述内部支撑架体包括与两条钢圆筒护岸结构内部竖向加劲肋相连接的上部连接面,和与钢圆筒护岸结构运输驳船甲板连接的下部连接面,所述下部连接面和上部连接面之间采用三角支撑板相连接。
相邻两个所述内部支撑架体之间的夹角为15°。
所述上部连接面的外表面为与所述两条钢圆筒护岸结构内部竖向加劲肋相贴合的弧形结构。
相邻两个所述内部支撑架体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分载导向墩。
所述分载导向墩包括下表面沿圆周方向设置在钢圆筒护岸结构运输驳船甲 板上的支撑墩体,和设置在所述支撑墩体上表面上的入槽导向板;所述入槽导向板包括两块分别设置在钢圆筒护岸结构筒壁两侧的钢板,两块所述钢板的下部为直钢板、上部为弧线钢板,两块所述直钢板的外侧均设置有加劲肋板。
所述支撑墩体为立方体结构,其高度为40~50cm。
两块所述直钢板之间的夹缝方向为钢圆筒护岸结构的圆周方向。
两块所述弧线钢板组成的开口向上,向两块所述直钢板之间的夹缝两侧张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结构能够保证了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的可靠性,避免了钢圆筒护岸结构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因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构变形;
2、本实用新型中,内部支撑架体的上部连接面的外表面为弧形,能够满足同时紧贴两条钢圆筒护岸结构内部竖向加劲肋的安装要求,能够保证内部支撑架体与钢圆筒结构的有效连接,且同时连接两条加劲肋,有助于保持钢圆筒结构受力合理,以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结构破坏;
3、本实用新型中,内部支撑架体的下部连接面与钢圆筒护岸结构运输驳船甲板相连接,有助于保证内部支撑架体的平稳摆放,可提高钢圆筒护岸结构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中,每两个内部支撑架体之间设置分载导向墩,可有效消减钢圆筒薄壁压在甲板上产生的应力集中;
5、本实用新型中,入槽导向板的两块弧线钢板组成的开口向上,向直钢板夹缝两侧张开,有助于提高钢圆筒护岸结构的快速定位,提高其吊装摆放速度。
附图说明
图1:采用本实用新型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采用本实用新型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钢圆筒固定方法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的内部支撑架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的分载导向墩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钢圆筒护岸结构海上运输固定装置的内部支撑架体和分载导向墩与钢圆筒(筒外侧视图)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注:1、钢圆筒护岸结构;2、内部支撑架体;3、分载导向墩;4、上部连接面;5、下部连接面;6、三角支撑板;7、支撑墩体;8、入槽导向板;9、直钢板;10、弧线钢板;11、加劲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圆筒的结构可以采用已有结构,如公开号为CN10339765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钢圆筒围堰结构”公开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4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液货船舶的新型液舱
- 下一篇:一种半潜式风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