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1252.7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76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鹏微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单车 充电器 悬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属于充电器悬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车充电器外壳都是长方型塑料盒,因为没有固定方法,充电时被随意放置在车踏板上或地面上,由于充电器输入输出线都不是很长,便会出现电线的拉扯现象,造成插接时接触不良,输入出线被拉断,另外充电器放置在地上,难免有灰尘及雨水潮湿的危害,造成充电器损坏,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悬挂装置,例如专利号为201620117724.9一种电动车充电器悬挂装置,包括充电器本体,所述充电器本体背面设有挂钩,所述挂钩端部设有呈“T”字形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充电器本体铰接;所述连接部底部连接有弯钩,所述挂钩能够绕连接部旋转180度,这种单挂钩的方式由于晃动很容易掉落,而且电源输入出线比较散乱,容易打结,充电器的随意放置,令使用者下次使用时不便于找到,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不仅能够在充电时进行悬挂,同时在不使用时也能够进行悬挂,通过设置两个挂钩,在组合后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环,解决了采用单挂钩由于晃动掉落摔坏的现象,通过设置弹簧基座,能够使挂钩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提高了悬挂时的牢固性,通过设置盘线柱,能够对电源输入线、电源输出线在不使用时进行盘起,并通过固定带进行固定,节约了摆放空间,固定带通过暗扣与暗扣孔按压的方式进行固定,快捷方便,通过设置钩环,能够在充电器不使用时挂起,便于取放,同时能够令使用者及时找到,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包括充电器本体,所述充电器本体两端分别连接有电源输入线与电源输出线,所述充电器本体一侧中心处设有轨道,所述轨道两端固定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侧连接弹簧基座,所述弹簧基座一端固定连接滑块,所述滑块底部通过支架连接滑轮,且滑轮嵌设于轨道内,所述滑块顶部设有挂钩,所述轨道两侧均设有一组盘线柱,所述盘线柱上设有盘线槽,每组盘线柱之间设有一个暗扣孔,所述暗扣孔一侧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一端设有暗扣,所述充电器本体一侧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由第一支杆与空心的第二支杆组成,所述第一支杆一端设有挂环。
进一步而言,所述暗扣与暗扣孔通过按压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滑块两侧均设有拇指槽,且拇指槽内壁上设有防滑纹理。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支杆一端穿设于第二支杆内腔,且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挂钩上设有海绵层。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仅能够在充电时进行悬挂,同时在不使用时也能够进行悬挂,通过设置两个挂钩,在组合后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环,解决了采用单挂钩由于晃动掉落摔坏的现象,通过设置弹簧基座,能够使挂钩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提高了悬挂时的牢固性,通过设置盘线柱,能够对电源输入线、电源输出线在不使用时进行盘起,并通过固定带进行固定,节约了摆放空间,固定带通过暗扣与暗扣孔按压的方式进行固定,快捷方便,通过设置钩环,能够在充电器不使用时挂起,便于取放,同时能够令使用者及时找到,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单车充电器悬挂装置俯视图。
图中标号:1、充电器本体;2、电源输入线;3、轨道;4、固定块;5、弹簧基座;6、滑块;7、滑轮;8、挂钩;9、盘线柱;10、暗扣孔;11、固定带;12、暗扣;13、伸缩杆;14、第一支杆;15、第二支杆;16、挂环;17、拇指槽;18、电源输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鹏微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鹏微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12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