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高效的太阳能灭虫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5690.2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6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崔文涛;刘嘉;吕培杰;金柯达;童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1S9/03 | 分类号: | F21S9/03;F21V23/00;F21V23/04;A01M1/04;A01M1/22;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高效 太阳能 灭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灭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高效的太阳能灭虫灯。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传统农业中为灭虫而大量使用农药的做法引起人们注意,大量使用农药可能导致严重的水土污染,因此该灭虫方式亟待改善。太阳能灭虫灯作为一种清洁、绿色的灭虫装置,凭借其零污染、零排放、高效率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证明,该装置对消灭农田里飞虫类害虫具有一定效果。
目前太阳能灭虫灯大多采用蓝紫灯光诱引飞虫至高压电网,再通过高压电网将其击杀,传统灭虫灯往往采用市电作为能源供给,在农地中部署需要开沟埋线,工程量大,设备成本投入高。因此,有方案提出采用太阳能对设备进行供电,但目前太阳能供电的灭虫灯多数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即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春夏秋冬,装置都不停歇地进行工作。显然,虫害活动具有一定周期性与规律性,而装置缺乏对农业虫害活跃时间和环境温湿度的判断,进而导致电网和LED组件在虫害不出没的较长时间里还保持运行状态,未能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还严重降低了灭虫灯的寿命。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板功率有限,若未能较好的对所产生电能进行合理应用,可能导致其储存的电量供电时间不长,因此现有灭虫灯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高效的太阳能灭虫灯,其能在害虫活动较为活跃时进入运行状态实现灭虫,而在害虫不活动时能自动转换为景观用灯,实现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避免系统在虫害不活动期间还持续运行,节约能源并减少设备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智能高效的太阳能灭虫灯,由灯体与控制电路组成,灯体设有紫外线光源、照明光源、传感装置、太阳能发电系统和蓄电池,紫外线光源外围设有高压电网,用于电死靠近高压电网的虫害,同时,控制电路包括切换电路和电压采集电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间切换以提升太阳能用电效率,电压采集电路包括用于检测蓄电池电能余量的蓄电池电压采集电路与用于检测是否为白天的太阳能电压采集电路;切换电路包括用于切换太阳能应用模式的太阳能充电切换电路和用于切换照明光源、紫外线光源的灯切换电路,通过在不同模式间的自动切换,可以降低设备能耗,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较佳的,传感装置包括降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通过降雨及温湿度环境的监测,确定是否要启动杀虫模式。
较佳的,灯切换电路通过中央处理电路实现,中央处理电路采用 STC15W404AS单片机。
较佳的,灯切换电路与紫外线光源、照明光源间进行可脉冲宽度调制的信号连接,当检测蓄电池电量较低时,可通过脉冲宽度调制降低紫外线光源、照明光源功率,以低功率运行,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利用太阳能自供应能源,且装置基于太阳能发电系统、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传感器获得的温湿度数据、降雨数据作为判据,能实现装置在灭虫灯和景观灯间快速切换,且可根据蓄电池电量动态控制LED 灯输出功率,使得本实用新型不仅满足在昆虫活跃时可有效灭虫,同时还能减少设备耗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约能源,保证系统在连续阴雨天情况下有足够能源维持其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中央处理电路图;
图5是太阳能电压采集电路图;
图6是蓄电池电压采集电路图;
图7是太阳能充电切换电路图;
图8是单片机供电电路图;
图9是电网供电电路图;
图10是电网驱动电路图;
图11是LED驱动电路图;
图12是传感信息采集电路图;
图13是下载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56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