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跨度多孔地热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1904.9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035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冰钦;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浩沃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3/08 | 分类号: | F24J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61221 | 代理人: | 李炳辉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多孔 地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热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多孔地热井系统。
背景技术
联合国有关新能源报告显示:全球地热能源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资源总消耗量的45万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地球热能的主要来源。运动的地球不断的储积和释放着能量。每年通过热传导散失,火山喷发,地震,温泉等释放大量的能量。大陆地壳一般厚度为30~70公里,地热梯度从上向下逐渐增高,一般每下100m,温度升高3℃,地热型地热埋深至地下数千米,内部为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由于大量的地热型地热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流失和浪费。
采用地热进行循环供暖能够节省大量能源,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现有技术中,大多地热供暖都采用单井换热,有些采用U型井换热,但是这样的地热供暖系统,由于井内的注水量有限,导致换热后抽出的地热水有限,而多个单井同时换热又需要多组换热设备,成本太高,所以不能满足大面积的供暖。
经检索,申请号为“201510124612.6”,专利名称为“一种提取干热岩热能的方法及系统”的发明专利,该专利记载的系统中包括干热岩储热层、注入井系统、水平井系统和产出井系统;所述注入井系统包括若干根注入井管,所述水平井系统包括若干根水平井管,所述产出井包括若干根产出井管,所述注入井管底端的出口端与所述水平井管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水平井管的出口端与所述产出井管底端的入口端连通。
该方案通过多跟井管实现大量提取干热岩中的热能,但是由于一根注入井管分别对应一根水平井管和一根产出井管,所以一条管路中的水量是固定的,所以其提供的热量也是固定的,相应的其供应面积也收到局限,而且,注入井和产出井中都有多跟管路,也会影响地下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地下取热量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跨度多孔地热井系统,包括注入井和产出井,所述注入井和产出井底端连通,其中,所述产出井为竖直井;
所述注入井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底端和所述水平段一端连通,所述水平段另一端与所述产出井连通;
所述注入井设置有多口,且以所述产出井为中心对称分布;
多口所述注入井的水平段分别设置于不同深度的干热岩储热层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注入井的水平段设置的深度由岩层结构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注入井的数量为4-8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注入井的数量为8个,且底面井口以所述产出井为中心,呈米字型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注入井和产出井处于地下干热岩内的管段外表面依次设置有导热水泥层和导热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注入井和产出井处于地下干热岩以上的管段外表面设置有保温水泥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地热井系统,地面井口采用“米”字型布置,以产出井为中心,在周围布置4-8口注入井,注入井分别与产出井连通,这样能够增加产出井的循环水量,同时产热量大大增加,供暖面积也大幅增加。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热井系统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地热井系统地面井口分布示意图。
图中:1、注入井;2、产出井;3、竖直段;4、水平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特别指出,本实用新型的术语“上”、“下”、“左”、“右”、“顶面”、“底面”、“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浩沃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浩沃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19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