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印喷墨油墨槽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9815.0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96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尚友喜;雷祖坤;肖宇庆;姚俊杰;陈龙;陈思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虹之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02 | 分类号: | B41F31/02;B41F31/03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32 | 代理人: | 孙艾明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墨 油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凹印喷墨油墨槽。
背景技术
凹印机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领域,凹印能真正再现原稿效果,层次丰富、清晰、墨层厚实、墨色饱和度高、色泽鲜艳明亮,其可广泛采用无毒的水性油墨和醇溶性油墨,达到绿色环保印刷的标准。现有凹印机的凹印油墨槽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油墨沉淀,导致印刷不均匀。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317882于2013年12月4日公开了一种加压凹印喷墨油墨槽,包括油墨槽,和与油墨槽密封连接的加压装置,所述油墨槽底部设有油墨回流管。本实用新型的加压凹印喷墨油墨槽凹印机的油墨溶剂不容易挥发,粘度稳定,不产生油墨沉淀,印刷产品色相控制相对容易,产品质量稳定,且使用喷墨匀墨系统,产品色相横幅差异小,同时油墨槽结构简单,易于清洗。该实用新型使用外部气体加压装置来使油墨回流,减少沉淀产生,但是由于外部气体和油墨的直接接触,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油墨的本身性质,从而影响印刷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凹印喷墨油墨槽,能使得油墨不产生沉淀,且保证油墨性质稳定,印刷品质量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凹印喷墨油墨槽,包括油墨槽主体,所述油墨槽主体包括实现油墨与墨辊接触的功能槽和位于所述功能槽下方的混合槽,在所述混合槽的槽壁外设置有外壁,所述外壁与所述混合槽的槽壁之间形成连通有气体的气腔,所述混合槽的槽底具有采用柔性材质的活动部。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槽与所述混合槽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油墨入孔,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穿过所述隔板由所述混合槽伸入到所述功能槽内并与所述隔板之间密封连接的回流管。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槽的槽底设置有通孔,柔性膜密封所述通孔形成活动部。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槽的槽底与槽侧壁之间弧形过渡。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膜的面积大于所述通孔的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气腔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活动部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气腔通过连通管连通气体发生器,所述连通管外设置有对连通管内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结构。
通过实施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凹印喷墨油墨槽,油墨不容易产生油墨沉淀,印刷产品色相控制容易,质量稳定,同时在实现油墨混合过程中,外部气体与油墨不直接接触,保证了油墨性质的稳定。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凹印喷墨油墨槽,包括油墨槽主体1,所述油墨槽主体1包括实现油墨与墨辊2接触的功能槽101和位于功能槽101下方的混合槽102,功能槽101与混合槽102之间设置有隔板105,隔板105上设置有油墨入孔,还设置有穿过隔板105由混合槽102伸入到所述功能槽101内并与所述隔板105之间密封连接的回流管3油墨入孔进入混合槽102内,进行混合,再从另一侧的回流管3内进入功能槽101,这样对油墨进行混合,防止油墨的沉淀。功能槽101内的油墨通过在所述混合槽102的槽壁外设置有外壁103,外壁103与混合槽102的槽壁之间形成连通有气体的气腔104,气腔104通过连通管4连通气体发生器5。混合槽102的槽底具有采用柔性材质的活动部1021,柔性材质采用具有一定弹性、而且牢固的塑料或者橡胶,混合槽102的槽底设置有通孔,柔性材质形成的膜状结构(暂称为柔性膜)密封住通孔形成活动部1021;柔性膜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固定方式,能够将柔性膜密封固定住即可,本实施例采用的方式为:在通孔边缘的槽底上开设固定槽,柔性膜通过密封橡胶固定在固定槽内,混合槽102的槽底与槽侧壁之间弧形过渡。气腔104设置有进气口1041和出气口1042,进气口1041设置在活动部1021的下方。柔性膜的面积大于所述通孔的面积,这样设计,活动部1021处的柔性膜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在气腔内通入气体后,柔性膜的活动幅度大,对油墨的混合效果好。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连通管4外圈设置有对连通管4内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结构6,可以采用加热块,也可采用水浴加热。
另外在连通管4上设置电磁阀,控制气体定时对柔性膜进行冲击,对油墨进行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虹之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虹之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9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