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矿库原地浸出集液反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557437.4 | 申请日: | 2017-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1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亚;谢慧;刘家明;沈智文;涂树成;谢涛锋;陈爱庆;马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B3/08 | 分类号: | C22B3/08;C22B3/14;C22B3/02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李帅 |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矿 原地 浸出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矿库原地浸出集液反应装置,包括尾矿堆、注液管路、防渗土工膜、浸出液收集槽、浸出液巷道、浸出液提升泵、高位槽、液压泵、洗涤液池、吸附塔、洗涤塔一、洗涤塔二、洗涤塔三、沉淀塔,所述尾矿堆的内设置注液管路,且尾矿堆的底部设置防渗土工膜,所述尾矿堆的下方设置有浸出液巷道,所述浸出液巷道的上方设置浸出液收集槽,且浸出液收集槽与尾矿堆通过锚杆连接。本实用新型成本低、维修量少、管理简单,浸出设施少,对于推动尾矿重新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易堆浸采矿的尾矿库;对堆场地址的选择不在受限制,浸出液能及时回收出来,投资见效快,生产成本低,投资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尾矿溶浸冶矿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尾矿库原地浸出集液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尾矿利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尾矿再次筛选出有用矿物,精矿进行火冶;二——尾矿作为采空区的充填料、建筑材料的原料或者用来修筑公路等;三——把尾矿直接堆储在专门修筑的尾矿库内。目前方法三是多数选矿厂应用最广泛的尾矿处理方法。然而,尾矿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以前的技术水平下,有些贵重金属、稀有金属不能回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尾矿中的有用成分可以重新开发利用,比如湿法冶金技术回收尾矿中的有价元素。
以铀矿为例,国内多采用淋浸-萃取-沉淀工艺来回收铀矿尾矿中的有用成分,其堆浸场的条件有:与采场有一定的距离、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在堆场矿层底部要铺设卵石,形成排液床。
上述的堆浸场的设计存在以下缺陷:1、堆浸场地的选择受限——必须要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场地才能收集浸出液;2、施工复杂——要铺设排液床使溶液能顺利流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矿库原地浸出集液反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1、堆浸场地的选择受限——必须要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场地才能收集浸出液;2、施工复杂——要铺设排液床使溶液能顺利流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尾矿库原地浸出集液反应装置,包括尾矿堆、注液管路、防渗土工膜、浸出液收集槽、浸出液巷道、浸出液提升泵、高位槽、液压泵、洗涤液池、吸附塔、洗涤塔一、洗涤塔二、洗涤塔三、沉淀塔,所述尾矿堆的内设置注液管路,且尾矿堆的底部设置防渗土工膜,所述尾矿堆的下方设置有浸出液巷道,所述浸出液巷道的上方设置浸出液收集槽,且浸出液收集槽与尾矿堆通过锚杆连接,所述浸出液巷道的末端设置有浸出液提升泵,且浸出液巷道与浸出液提升泵的进液端通过PVB管连接,所述浸出液提升泵的出液端与高位槽的顶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高位槽的底部与吸附塔的上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吸附塔与洗涤液池通过管道连接,且吸附塔与洗涤液池连接管道上设置液压泵,所述洗涤液池分别与洗涤塔一、洗涤塔二和洗涤塔三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洗涤塔一与吸附塔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吸附塔的底部和洗涤塔一的顶部,所述洗涤塔一与洗涤塔二的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洗涤塔一的底部和洗涤塔二的顶部,所述洗涤塔二与洗涤塔三的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分别连接洗涤塔二的底部和洗涤塔三的顶部,所述洗涤塔三与沉淀塔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洗涤塔三的底部和沉淀塔的顶端。
进一步的,所述浸出液巷道设置为向下倾斜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尾矿堆底部的隔水层,在尾矿以下一定深度的位置挖掘集液巷道,对巷道进行喷锚支护,在尾矿中加入溶浸液,使得浸出液因为自重只能顺锚杆进入集液巷道,再利用泵把浸出液输送到水冶厂置换出矿物;
本实用新型成本低、维修量少、管理简单,浸出设施少,对于推动尾矿重新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易堆浸采矿的尾矿库;
对堆场地址的选择不在受限制,浸出液能及时回收出来,投资见效快,生产成本低,投资少。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574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模组和带有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
- 下一篇:集成电路和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