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外消防栓防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50377.3 | 申请日: | 201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3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陆楠楠;华杰;薛进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9/02 | 分类号: | E03B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外 消防栓 防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栓防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室外消防栓防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35KV以上变电站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的站点逐年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对变电站消防安全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尤其是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由尤重要,变电站一旦出现火情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及时的将火警信息传输到调度值班中心,值班中心即刻派人到站内进行火情确认处置,起到早发现,早处置以减少损失为目的。变电站是一个即不能发生火灾也不能发生水灾的重要场所,无论发生那一种都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的事故,这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在变电站的周围通常会设置很多的消防栓,而目前北方大多数的室外消防栓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容易被冻裂,影响消防栓的正常使用,因此,室外消防栓冬季防冻保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样既浪费大量的人力又浪费大量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外消防栓防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外消防栓防冻装置,包括消防栓本体,所述消防栓本体顶部的两侧均水平设置有消防水带用出水口,且两个消防水带用出水口的远离消防栓本体的一端均设置有保护盖,两个所述保护盖上均连接有连接链,所述连接链的远离保护盖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消防栓本体上,所述消防栓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放水阀,所述消防栓本体的外部套设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内设置有电热丝,且保温套内设有放置腔,且放置腔内安装有蓄电池,所述保温套的下半部分的外部套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且太阳能电池板、电热丝均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消防栓本体底部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底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且第二连接管管体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
优选的,所述电热丝设置为连续的S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为带有弯度的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顶盖的表面涂有荧光漆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将第一连接管上的阀门关闭,使消防栓本体内部呈没有水的状态,这样可避免在气温较低时,消防栓本体内的水结冰膨胀对消防栓本体造成损坏,设置在消防栓本体外部的保温套具有保温功能,当温度较低时,设置在保温套内的电热丝可以发热,电热丝的电能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呈桶装套设在保温套的外部,这样设置可以全方位的吸收日光,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供电热丝使用,一部分存储在蓄电池的内部,既节能又环保。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不仅能够有效对消防栓进行防冻,而且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热丝结构示意图。
图中:消防栓本体(1)、蓄电池(2)、太阳能电池板(3)、连接链(4)、顶盖(5)、放水阀(6)、消防水带用出水口(7)、保护盖(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支撑座(11)、电热丝(12)、保温套(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室外消防栓防冻装置,包括消防栓本体1,消防栓本体1顶部的两侧均水平设置有消防水带用出水口7,且两个消防水带用出水口7的远离消防栓本体1的一端均设置有保护盖8,两个保护盖8上均连接有连接链4,连接链4的远离保护盖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消防栓本体1上,消防栓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5,顶盖5上设置有放水阀6,顶盖5的表面涂有荧光漆层,荧光漆层有助于行人在光线不足处仍能观察到消防栓本体,有效预防了行人因不经意与消防栓发生碰撞的造成碰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50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