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45106.9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8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宁;张建华;赖日坤;曾国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水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0 | 代理人: | 杨大庆,叶绿林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番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殖 废水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养殖污水具有典型的“三高”特征即有机物浓度高COD高达3000-12000mg/l,氨氮高达800-2200mg/l,悬浮物多SS超标数十倍,色度深,并含有大量的细菌,氨氮、有机磷含量高。可生化性好,冲洗排放时间集中,冲击负荷大。
养殖废水的传统厌氧处理装置以覆膜沼气池、UASB、USR、折流厌氧池和厌氧脉冲池为主。覆膜沼气池主要存在进水不均匀,出水带有较多污泥和浮渣,土工膜成本高;UASB和USA,其污泥搅拌需要回流泵或者潜水搅拌机,导致其耗能较高,造价成本高;折流厌氧池同样需要推流设备,能耗高,并且水池结构复杂;厌氧脉冲池其布水管容易发生堵塞,并且脉冲流量固定不可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解决现有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能耗高,易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所述厌氧池的上方设置有脉冲池,脉冲池上设置有污水进水管,所述厌氧池内竖直设置有脉冲导流管,脉冲导流管深入厌氧池的底部且留有出水间隙,所述脉冲导流管的上方与脉冲池间连接设置有脉冲管,脉冲管上设置有电动阀。
所述厌氧池在脉冲导流管的外侧设置有一圈挡水墙,挡水墙设置在厌氧池的底部,且高度低于厌氧池的高度;在挡水墙的外侧还设置有挡渣墙,挡渣墙从厌氧池的上盖向下延伸至挡水墙一半的高度处;所述厌氧池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堰,出水堰连通出水管。
为防止脉冲管损坏厌氧池不能正常工作,所述脉冲导流管的顶部与脉冲池的上方间连接设置有溢流管。
为方便自动控制脉冲导流管的流量,所述脉冲池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阀开启大小的液位开关。
优选的,所述脉冲导流管距厌氧池底部的距离为20~50cm;所述挡水墙的高度为厌氧池深度的0.7~0.8倍;所述挡渣墙的深度为厌氧池深度的0.5~0.6倍。
本实用新型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处理效果好:出水所带的SS远比传统厌氧处理装置的要低得多。
2、运行成本低、能耗低:厌氧污泥搅拌是通过脉冲的方式实现,整个过程只在废水提升至脉冲池的过程产生能力消耗,其运行成本也低。
3、投资费用低:厌氧池和脉冲池结构简单,配套处理设备少而且便宜。
4、控制简单、节约人工成本:厌氧处理装置通过液位开关与电动阀的配合实现自动化控制,能减少劳动人员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降低劳动强度。
所述脉冲导流管保证污水在厌氧池内均匀分布,所述挡水墙能够阻隔污泥,使污泥沉淀于厌氧池内,所述挡渣墙能够挡住浮在水面上的浮渣。挡水墙和挡渣墙配合,使水流产生折流效果。使从出水堰出来的水即不会有污泥又不会有浮渣。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10,所述厌氧池10的上方设置有脉冲池1,脉冲池1上连通设置有污水进水管,所述厌氧池10的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脉冲导流管6,脉冲导流管6深入厌氧池10的底部且留有出水间隙,所述6脉冲导流管实现均匀布水,在脉冲时产生大水力冲击,对污泥产生搅拌。所述脉冲导流管6的上方与脉冲池1间连接设置有脉冲管4,脉冲管4上设置有电动阀3,所述电动阀3为快开式电动阀。所述脉冲池1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阀3开启大小的液位开关2。
所述厌氧池10在脉冲导流管6的外侧设置有一圈挡水墙7,挡水墙7设置在厌氧池10的底部,且高度低于厌氧池10的高度;在挡水墙7的外侧还设置有挡渣墙8,挡渣墙8从厌氧池10的上盖向下延伸至挡水墙7一半的高度处;所述厌氧池10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堰9,出水堰9连通出水管。
为保证电动阀发生故障时,厌氧装置依旧能够运行,所述脉冲导流管6的顶部与脉冲池1的上方间连接设置有溢流管5。
为保证系统更好的运行效果,所述脉冲导流管6距厌氧池10底部的距离为20~50cm;所述挡水墙7的高度为厌氧池10深度的0.7~0.8倍;所述挡渣墙8的深度为厌氧池10深度的0.5~0.6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水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水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5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