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用冲击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39371.6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郭星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联想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9/20 | 分类号: | B61G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冲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用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轨道用冲击座。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货车用冲击座为铸件,在使用过程中,车钩的钩体安装在冲击座内,由于车辆运行过程中,车钩相对冲击座发生横向转动,这种转动会对冲击座产生冲击及磨损,随着车辆运行时间及损耗,造成冲击座的损坏,影响铁路交通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轨道用冲击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冲击座容易损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轨道用冲击座,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中心设置有容纳车钩钩体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两侧的本体上均设置有缓冲室,所述缓冲室内设置有缓冲装置,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凹向所述缓冲室内部的弧形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和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缓冲杆一和缓冲杆二,所述缓冲杆一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缓冲杆二与所述缓冲板连接,所述缓冲杆一和所述缓冲杆二之间通过弧形的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凹向所述缓冲板外侧。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呈螺旋形分布在所述缓冲杆一和所述缓冲杆二之间。
进一步,所述缓冲杆一和所述缓冲杆二交错设置在所述缓冲板中心外的圆周方向上。
进一步,所述缓冲板包括铁质的板芯和包覆在所述板芯外侧的硅胶材质的防护套,所述缓冲杆二穿过所述防护套与所述板芯连接。
进一步,所述缓冲板弧形的半径为所述缓冲板半径的1.5-2倍,所述连接件弧形的半径为所述缓冲板半径的0.7-0.8倍,所述连接件每层螺旋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缓冲板半径的0.25-0.3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的冲击座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容纳空间内的的车钩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断横向摆动,缓冲装置用于减缓车钩钩体在横向摆动是带来的冲击力,从而提高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减少车钩与冲击座的磨耗,从而增加车钩与冲击座的使用寿命。且经过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弧形的缓冲板与缓冲杆一、缓冲杆二、连接件的设置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缓冲效果,进一步增加对车钩钩体减缓作用力的效果,提高冲击座的使用寿命。
2、连接件为弧形且整体呈螺旋形分布在缓冲杆一和缓冲杆二之间的设置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对车钩晃动过程中的减震效果,减少冲击座的磨损。
3、缓冲杆一和缓冲杆二交错设置的方式,可以增加缓冲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缓冲板包括板芯和防护套的设置方式,可以增加缓冲效果的同时,提高冲击座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冲击座整体的使用寿命,节省检修成本。
缓冲板弧形的半径为缓冲板半径的1.5-2倍,连接件弧形的半径为缓冲板半径的0.7-0.8倍,连接件每层螺旋之间的间距为缓冲板半径的0.25-0.3倍,经过大量实验表明,这样比例设置的缓冲板、连接件可以取得较好的缓冲效果,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容纳空间,3-缓冲室,31-缓冲板,311-板芯,312-防护套,32-缓冲杆一,33-缓冲杆二,34-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轨道用冲击座,包括:
本体1,本体1中心设置有容纳车钩钩体的容纳空间2,容纳空间2两侧的本体1上均设置有缓冲室3,缓冲室3内设置有缓冲装置,
缓冲装置包括凹向缓冲室3内部的弧形的缓冲板31,缓冲板31和本体1之间设置有缓冲杆一32和缓冲杆二33,缓冲杆一32与本体1连接,缓冲杆二33与缓冲板31连接,缓冲杆一32和缓冲杆二33之间通过弧形的连接件3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联想铸造有限公司,未经保定联想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393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