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37833.0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0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任腾龙;张仁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永立特种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92 | 分类号: | D01D5/09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1120 | 代理人: | 时国珍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纤 生产 吹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纤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循环降温的环吹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纤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化纤生产厂应运而生。目前,大多数企业生产化纤丝的原料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经过真空干燥、融化、环吹风冷却、纤维丝应力牵伸、卷曲和烘干等生产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弹性、耐光、耐磨、不霉烂的化纤丝。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高分子化合物加热成溶体,通过挤压机将溶液或熔体从喷丝头的细孔中压出,然后喷出的高温纤维丝通过设置在喷丝头下方的环吹风装置冷却定型。目前大多数企业环吹风系统的冷却过程仅仅是通过风机统一供风至环吹风系统以对纤维丝进行冷却,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往往是同一生产线上安装较多组喷丝板,但是每个喷丝板均需要设置一个环吹风冷却系统,由于环吹风系统位于加热高分子化合物的电加热系统之下,因而环境温度往往较高,以至于由风机鼓入的冷却风的温度一般较高,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温化纤丝定型,而且由于此种环吹风冷却系统由于只使用环境风冷却,故而生产出的化纤丝各种性质相同,不能满足各类商家的需要,因为冷却温度不同导致纤维丝的定型时间不同,会导致生产出的纤维丝在弹性、韧性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果需要生产不同特性的产品,则需要更换环吹风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工作不受外界温度影响且不需要更换设备即可生产出不同特性的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环吹风箱、环吹风筒、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所述环吹风箱内并排设置多个环吹风筒,且每个环吹风筒均贯穿环吹风箱上下侧面设置,所述进水总管和出水总管分别贯穿环吹风箱的两个端面设置,所述环吹风筒包括外套筒、内套筒、水循环管道、流量阀和进风管道,所述内套筒设置在外套筒内部,且内套筒上均匀设置出风口,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形成隔腔,所述隔腔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被顶盖与底盖密封,隔腔内部设置有传感器,所述水循环管道沿环吹风筒长度方向设置在隔腔内部,每根所述水循环管道上方均通过进水管道连接,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端穿过环吹风筒外套筒与进水总管连接,所述进水管道与进水总管之间通过流量阀连接,且所述流量阀的阀门穿过环吹风箱设置在箱体外部,每根所述水循环管道下方均通过出水管道连接,且出水管道的出水端穿过环吹风筒与出水总管连接,所述外套筒外侧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风管道,且进风管道的进风端设置连接法兰,所述环吹风箱侧壁上对应传感器位置设置有显示屏。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腔内部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套筒为不锈钢多孔板。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往复式化纤丝收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设置冷却水循环管路,通过管路中冷却水流的流动将由高温熔体和设备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得风机吹出的风温便于高温化纤丝高效成型。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化纤生产用环吹风装置,其外套桶上进水口处设置有流量阀,调节流量阀开关大小,控制冷却水流流速,使纤维丝的冷却速度不同,以获取不同弹性、韧性的纤维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环吹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环吹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环吹风箱中环吹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环吹风箱,101、外套筒,102、内套筒,103、隔腔,104、水循环管道,105、进水管道,106、出水管道,107、流量阀,108、进风管道, 2、环吹风箱,201、显示屏,202、阀门,3、进水总管,4、出水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永立特种化纤有限公司,未经许昌永立特种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37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