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节能型多用供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33464.8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6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会斌 |
主分类号: | F24B1/182 | 分类号: | F24B1/182;F24B1/183;F24B1/189;F24B1/19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宋秀珍 |
地址: | 7134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型 多用 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型多用供暖炉。
背景技术
现有家用供暖炉大都是依靠炉膛内的煤或其他燃料燃烧产生热量后,把置于炉膛内并位于水套中管道内的水烧热后供人们采暖,而供暖炉对水套进行加热时只能由水套底部对管道加热,无法从管道外侧对管道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面积小,影响加热效率;同时,现有供暖炉内的烟尘排放路径单一,无论是供暖炉加热状态或是关闭通风口将供暖炉封火停用状态,供暖炉内的烟尘排放路径相同,供暖炉封火停用状态炉体内的热量无法有效的作用于烤箱,炉体内热量的利用率低,损耗大,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型多用供暖炉,通过在水套圆周壁上增设多个便于对盘管加热的通孔,大大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率,调节设于烤箱和炉膛之间的控制开关,可方便快捷的切换炉体内烟尘排放路径,提高了供暖炉封火停用状态炉体内热量的利用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热能利用率高,热量损耗小,是集供暖、烧水、做饭为一体的多功能供暖炉。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高效节能型多用供暖炉,具有炉体,所述炉体内腔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烤箱、炉膛、储料抽屉和灰渣抽屉且储料抽屉和灰渣抽屉分别位于烤箱和炉膛下方,所述炉膛内的烟尘经炉体内部的烟尘排放路径由设于炉体上并与炉体连通的烟囱排放,所述烤箱和炉膛之间设有用于切换烟尘排放及热量走向路径的控制开关,所述炉膛内部设有高效加热功能的加热器且加热器与具有排气减压功能的外部供暖管道连接后实现对外部供暖管道加热后的供暖。
其中,所述加热器包括水套、上连接管、下连接管和与水套适配的上盖,所述水套置于炉膛内并位于炉膛底部的炉排上方,所述水套内部设有盘管且水套圆周壁上制有多个便于对盘管加热的通孔,所述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设于水套外侧且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一端穿过水套与盘管上管口和下管口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另一端穿过炉体后壁上的孔后与外部供暖管道中的出水管和进水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封板和转轴,所述烤箱和炉膛之间留有烟尘通道且烟尘通道上端设有将烤箱和炉膛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转轴一端穿过炉体前壁后铰接于连接板上且转轴另一端置于炉体外部,所述封板固定于转轴上并通过转动转轴使封板将连接板上的开口封住或打开后实现对烟尘排放路径的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外部供暖管道均安装于墙体上且外部供暖管道包括储水槽、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气管,所述储水槽下端与进水管一端固定连接且进水管另一端与加热器中的下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一端与供暖片固定连接且出水管另一端与加热器中的上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与用于排放管子内部气体的排气管一端连接且排气管另一端通至储水槽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通过在水套圆周壁上增设多个便于对盘管加热的通孔,使炉膛内的火苗由通孔进入水套内对水套内的盘管进行加热,增大了盘管的加热面积,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率,热能利用率高;
2、本方案中通过在烤箱和炉膛之间增设控制开关,并通过调节控制开关后,可方便快捷的切换炉体内烟尘排放路径,提高了供暖炉封火停用状态炉体内热量的利用率,特别适用于燃料资源紧缺的广大农村使用;
3、本方案设计合理紧凑,待使用燃料可放置于储料抽屉内进行储存,改善了燃料置于炉体外部时出现的脏乱现象;
4、本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热量损耗小,是集供暖、烧水、做饭为一体的多功能供暖炉,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炉体后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烤箱和炉膛之间的控制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关闭时炉体内部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开关打开时炉体内部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会斌,未经刘会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334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