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千斤顶的手摇式曲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31394.2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8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卢翔;肖宇;韩善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12 | 分类号: | F16C3/12;B66F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千斤顶 手摇式 曲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摇式曲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压千斤顶的手摇式曲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变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液压千斤顶可以把重物提升至相应的高度,特别是在汽车维修领域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传统的液压千斤顶一般采取下压的方式来提升重物,回程的上提时间利用不上,从而会导致重物提升速度缓慢,而且,传统液压千斤顶也具有易泄漏、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千斤顶的手摇式曲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千斤顶的手摇式曲轴装置,由小齿轮1、第一曲轴2、第一活塞连杆3、曲轴总成4、第二曲轴5、第二活塞连杆6、第一销轴7、第一活塞8、第二销轴9、第二活塞10、大齿轮11、手柄12组成。所述小齿轮1上设有第一凸台101。所述第一曲轴2上设有第一螺纹孔201、第二螺纹孔202。所述第一活塞连杆3上设有第一通孔301。所述曲轴总成4上设有第三螺纹孔401、第二凸台402、第三凸台403、第四螺纹孔404,所述第二凸台402与第三螺纹孔401同心,所述第三凸台403与第四螺纹孔404同心。所述第二曲轴上5上设有第五螺纹孔501、第四凸台502。所述第二活塞连杆6上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大齿轮11上设有第五凸台11a、第六螺纹孔11b。所述小齿轮1通过螺纹孔201与第一曲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曲轴2通过第三螺纹孔401与曲轴总成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凸台402通过第一通孔301与第一活塞连杆3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活塞连杆3通过第二销轴9与第二活塞10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曲轴5通过第四螺纹孔404与曲轴总成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活塞连杆6通过第二通孔601与第三凸台403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活塞连杆6通过第一销轴7与第一活塞8铰链连接。所述手柄12通过第六螺纹孔11b与大齿轮11螺纹连接。所述小齿轮1上的第一凸台101中心线与第二曲轴5上的第四凸台502中心线共线。所述第一活塞8与第二活塞10在两个相互独立竖直的油路上。通过手柄12的旋转运动,使得大齿轮11带动小齿轮1进行旋转,紧接着在小齿轮1的带动下,第一活塞连杆3、第二活塞连杆6绕第一凸台101中心轴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活塞8、第二活塞10做上下往复的直线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齿轮11带动小齿轮1旋转的同时,分别带动第一活塞8、第二活塞连10上下运动,当第一活塞8在向支撑重物腔室输送油液过程的同时,第二活塞10从储油箱内进行吸油,从而缩短了传统液压千斤顶吸送油的作用时间,使重物得到快速的提升。两个独立的吸、送油路可以使得一个油路泄漏的同时另一个油路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增加了液压千斤顶的使用寿命。手摇齿轮的结构也使得本装置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曲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与大齿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小齿轮,101.第一凸台,2.第一曲轴,201.第一螺纹孔,202.第二螺纹孔,3.第一活塞连杆,301.第一通孔,4.曲轴总成,401.第三螺纹孔,402.第二凸台,403.第三凸台,404.第四螺纹孔,5.第二曲轴,501.第五螺纹孔,502.第四凸台,6.第二活塞连杆,601.第二通孔,7.第一销轴,8.第一活塞,9.第二销轴,10.第二活塞,11.大齿轮,11a.第五凸台,11b.第六螺纹孔,12.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液压千斤顶的手摇式曲轴装置,由小齿轮1、第一曲轴2、第一活塞连杆3、曲轴总成4、第二曲轴5、第二活塞连杆6、第一销轴7、第一活塞8、第二销轴9、第二活塞10、大齿轮11、手柄12组成。所述小齿轮1通过螺纹孔201与第一曲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曲轴2通过第三螺纹孔401与曲轴总成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凸台402通过第一通孔301与第一活塞连杆3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活塞连杆3通过第二销轴9与第二销轴10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曲轴5通过第四螺纹孔404与曲轴总成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活塞连杆6通过第二通孔601与第三凸台403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活塞连杆6通过第一销轴7与第一活塞8铰链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曲轴总成4上设有第三螺纹孔401、第二凸台402、第三凸台403、第四螺纹孔404,所述第二凸台402与第三螺纹孔401同心,所述第三凸台403与第四螺纹孔404同心。所述大齿轮11上设有第五凸台11a、第六螺纹孔11b。通过手柄12的旋转运动,使得大齿轮11带动小齿轮1进行旋转,紧接着在小齿轮1的带动下,第一活塞连杆3、第二活塞连杆6绕第一凸台101中心轴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活塞8、第二活塞10做上下往复的直线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313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