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29436.9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2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崔暻守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5***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能转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比如,手机是漫游在移动通信服务区范围内并通过基站和一般电话或移动通信电话进行通话的设备,手机需要电池才可以工作,电池是使用手机的必须品,另外驾驶车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给手机充电,为此利用车辆电源来为手机充电的设备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点烟器形态的充电器安装于点烟器孔,比如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4-0062739号的充电器。此充电器是由内置充电回路的充电器本体和对以上本体前方形成的连接插件,两侧对称构成的两个圆弧形弹性接触端子,后端突出的电源输入端子构成,安装于点烟器插口上,以点烟器电源的方式供给电量,但是此充电器的安装构造和点烟器的电源输入构造类似,所以以上电源端子构成,在组装及生产上有很大的不便,生产效率下降,产生很多不良产品。
点烟器是在加热时短时间和插口连接,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连接电源,也就是和电源保持断开状态,所以电源端子的构造无需特别坚固,特别是使用中发生损坏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但是以上充电器是使用者随时反复插入及拔出,而且连接后保持较长时间的电源连接状态,此时因为电源端子的损伤,接触不良,短路等原因经常发生无法反复充电等问题。另外,充电后拔出充电器时,端子和紧密接触的点烟器插口内部导体的结构也容易被拔出。
另一种充电器是设计在汽车内部的装置,集成在车辆内饰中,此类充电器发生故障时的维修不便,拆除充电器时留出空缺的的空间不美观,且问题不易解决。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车载充电器,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安装于点烟器插口空间,此时电源端子的结构及电源连接和以上插口的接触无关,以此提供简便、坚固、便于维修的车载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连接在所述充电器本体前端的前盖;所述充电器本体前端开设有通孔,充电接口安装在通孔内,所述充电接口连接充电器本体内部的连接件;所述充电器本体内部还设有变压器,连接件连接所述变压器;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还设有电源插头,所述电源插头连接所述变压器,插在车体内部电源通过车体电池传输电流。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器本体前端固定有圆形挡片,所述前盖铰接在圆形挡片上。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器本体尾端连接有环形电源插头外壳。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器本体为圆柱形塑料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充电器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充电器模块。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和插头,区别于传统的点烟充电头供电模式,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连接车体内部电源部件直接供电结构简单,方便生产,避免了点烟器模式下容易产生的电路问题,本体的后方设置有环形挡板,可以稳定插头与车体内部电源的连接。
为了防止过度插入在充电器本体前段设置有挡片具有稳定并坚固的效果,而且在挡片上设置了前盖,即使有外力影响也能稳定地保护充电本体前端的插头。
另一方面,按照本构想的车载充电器,整个装置插在点烟器口是不会破坏车辆内观,考虑最近禁烟的影响,使用点烟器使用频度急剧下降,最好是车辆出库时安装更为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载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载充电器的侧视图;
图3是车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1.点烟器插口,12.充电器本体,13.车体内部电源,14.电源插头,14a.输入端子,14b.接地端子,15.变压器,16.外壳,17.连接件,18.圆形挡片,19.电源插头外壳,20.前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12,连接在所述充电器本体前端的前盖20;充电器本体前端开设有通孔,充电接口安装在通孔内,所述充电接口连接充电器本体内部的连接件17;所述充电器本体内部还设有变压器15,连接件连接所述变压器;所述充电器本体上还设有电源插头14,所述电源插头连接所述变压器,插在车体内部电源13通过车体电池传输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比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294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