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27766.4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7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桂杰;邱新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聚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6K19/077;G07B15/06;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电子标签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载电子标签装置是车辆不停车收费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能够与车辆不停车收费系统中的路测装置之间建立微波通讯链路,使车辆在行进途中不用停车即能实现车辆身份识别、自动扣费,方便了用户的出行。
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包括标签本体和电源装置,电源装置为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一体安装在标签本体外表面上。安装时需要将电子标签本体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预设位置,以实现与收费站中的路测装置的感应通信,且将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外表面贴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使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正对阳光的照射。
但是,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安装位置刚好为风挡玻璃的遮阳带区域,由于遮阳带区域的透光率低,因此影响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辐能接收,使电能的转换率低,电源装置供电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及汽车,其将电源装置与标签本体分体设置,将电源装置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遮阳带之外的区域,提高了电源装置的供电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包括标签本体和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所述标签本体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分体设置;所述标签本体和太阳能电池板电相连。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标签本体通过导线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任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接口,所述标签本体的任一侧面上设有第二接口,所述导线为柔性导线,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包括安装基体,所述标签本体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基体和所述安装部之间通过销轴铰接。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标签本体朝下的一侧设有所述安装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上部设有所述安装基体,所述销轴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安装基体。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标签本体朝下的一侧的两端,所述安装部上设有销轴安装孔,所述销轴套设在所述销轴安装孔内。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标签本体内部还设有电源控制装置、超级电容和电子标签;
所述电源控制装置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超级电容连接;
所述超级电容与所述电子标签连接。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标签本体内部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所述电源控制装置和超级电容相连。
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优选的,所述蓄电池为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设有前挡风玻璃,所述前挡风玻璃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所述前挡风玻璃包括顶部的遮阳区,以及位于所述遮阳区以下的透光区;所述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包括标签本体和电源装置,所述标签本体固定安装在所述遮阳区,所述电源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位于所述透光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及汽车,标签本体和电源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电相连,且通过将标签本体与太阳能电池板分体设置,使得标签本体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遮阳带区域时,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遮阳带之外的透光区,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采光效率,使其能够为电子标签装置提供更多的电能,延长了电子标签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为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区域分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在未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电子标签装置内部电路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聚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聚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277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主动RFID电子标签
- 下一篇:一种基于G3‑PLC的双向交互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