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应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6960.2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9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国;王海燕;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动力宝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2/12;H01M2/3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何承鑫 |
地址: | 545112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不正 安装 蓄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安装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应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造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车辆的功能要求的增加,车的结构变得更为紧凑,车的起动电池的空间也受到挤压,导致一些车型,蓄电池不能正立安装在车内,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因充放电产生气体,容易把酸雾、酸液带出电池外部。
目前生产的蓄电池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存在以下问题:①、蓄电池6个电池单格共用2只排气口4,气体压力大;②、蓄电池内部电池单格之间有相通缺口9,易串气,且加酸容易串液;③、蓄电池内部相通,侧放时,6个单格的酸液全流到最底部的一个单格,液量不均,容易漏酸,导致蓄电池寿命不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应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结构,提高蓄电池不正立安装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应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结构,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内设有挡板将电池本体分成若干个电池单格,每个电池单格内间隔安装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电池本体上设有电池盖,电池盖上设有注液孔、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和排气孔;所述正极接线端连接电池单格的正极板,负极接线端电池单格的负极板;所述排气孔数量与电池单格数量相同,分别对应匹配单个电池单格。
进一步地,所述单个电池单格之间相互独立,无相互连通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盖上安装有连排栓;所述连排栓为橡胶材料,呈腰圆型,用于密封电池注液孔,防止电解液溅漏。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盖还设有端子盖、正极标识和负极标识;所述端子盖用于保护蓄电池连接端子,防潮防刮伤;所述正极标识和负极标识起到识别作用,方便蓄电池快速正确与外部接线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孔还配有减压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现有蓄电池结构进行改进,把电池单格相通集中排气改为电池单格不相通的分散式排气,设有独立的排气口,使各电池单体内部气压更小,不串气;同时加液和蓄电池侧放都不串酸,酸量均匀,蓄电池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蓄电池结构示意图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结构示意图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注液孔1、正极接线端2、负极接线端3、排气孔4、连排栓5、端子盖6、正极标识7、负极标识8、缺口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适应不正立安装的蓄电池结构,包括电池本体,电池本体内设有挡板将电池本体分成若干个电池单格,每个电池单格内间隔安装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设有隔板。电池本体上设有电池盖,电池盖上设有注液孔1、正极接线端2、负极接线端3、排气孔4、端子盖6、正极标识7和负极标识8;正极接线端2连接电池单格的正极板,负极接线端3电池单格的负极板;排气孔4有6个分别对应匹配单个电池单格;端子盖7用于保护蓄电池连接端子,防潮防刮伤;正极标识7和负极标识8起到识别作用,方便蓄电池快速正确与外部接线端连接。
进一步地,电池盖上安装有连排栓5;所述连排栓5为橡胶材料,呈腰圆型,用于密封电池注液孔1,防止电解液溅漏。
优选地,排气孔4配有减压阀。
结合图1和图3、图2和图4进行对比,本实用新型中的6个电池单格设有独立的排气口,单个电池单格之间相互独立,取消了电池单格之间的连通缺口,能够分散排气,使各电池单体内部气压更小,同时加液和蓄电池侧放都不串酸,酸量均匀,使蓄电池寿命更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简单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动力宝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动力宝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69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