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穿戴与浮漂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511259.1 | 申请日: | 2017-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7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众凌汇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93/02 | 分类号: | A01K93/02;A44C5/00;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穿戴 浮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穿戴与浮漂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鱼咬勾提示功能的智能浮漂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来判断鱼是否咬勾:(一)通过入水电极检测电极是否触水;(二)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并由其它类型传感器如陀螺仪、温度传感器、入水电极辅助进行判断。钓鱼人/垂钓者通常需要在浮漂附近观察是否有鱼咬勾提示,已进行后续操作。
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智能浮漂对鱼是否咬勾的判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判断不准确,而钓鱼人/垂钓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关注智能浮漂是否有鱼咬勾,当用户收到不准确的判断信号后,进行后续操作,不仅耗费了精力,而且更加容易造成疲劳,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穿戴与浮漂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智能浮漂判断鱼咬勾不准确而给用户造成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浮漂系统,包括:智能浮漂,其包括浮漂本体、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所述浮漂本体具有内腔、漂尾及漂脚,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内腔中且靠近所述漂脚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浮漂本体在其三个正交轴方向的加速度并产生加速度信号,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与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判断所述加速度信号是否不在对应各个正交轴的域值范围以内并产生控制信号;以及可穿戴设备,其与所述智能浮漂通过所述漂尾进行无线耦合并接收所述控制信号,所述可穿戴设备具有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发出提示信号。
其中,所述三个正交轴分别为x、y、z轴,所述x轴的正方向沿着所述浮漂本体的长度方向并且与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其中,所述x轴对应的所述域值范围为0.9至1.1个重力加速度;所述y轴对应的所述域值范围为-0.1至0.1个重力加速度;所述z轴对应的所述域值范围为-0.1至0.1个重力加速度。
其中,所述域值范围为预设范围与环境参考值的加权值,所述环境参考值为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在其工作环境中的测量值,所述x轴对应的所述预设范围为0.9至1.1个重力加速度;所述y轴对应的所述预设范围为-0.1至0.1个重力加速度;所述z轴对应的所述预设范围为-0.1至0.1个重力加速度。
其中,所述环境参考值为所述浮漂本体漂浮于水面时,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连续测量指定时间长度的数据的平均值。
其中,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布置于所述浮漂本体,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天线,所述天线位于所述漂尾,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耦合并将所述控制信号通过所述天线发送至所述可穿戴设备。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至少包括WIFI芯片和蓝牙芯片的其中一个。
其中,所述提示信号为震动、闪灯或者提示音。
其中,还包括陀螺仪传感器,所述陀螺仪传感器布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陀螺仪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浮漂本体的姿态。
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引入三个正交轴的预设阈值判断方法,能够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鱼咬浮漂提示判断的准确性,进而将准确的鱼咬浮漂提示通过可穿戴设备告知用户,使用户不用长时间在浮漂附近观察和等待鱼咬勾,为用户节省了精力,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智能穿戴与浮漂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智能浮漂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所涉及的智能浮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智能穿戴与浮漂系统,10…智能浮漂,11…浮漂本体,12…三轴加速度传感器,13…控制器,14…无线通信模块,141…天线,142…通信芯片,15…电源模块,20…可穿戴设备,21…提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众凌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众凌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12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卷蛾斯氏线虫繁殖培育架
- 下一篇:一种针对跳甲的诱捕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