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镀碳刷连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507179.9 | 申请日: | 2017-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2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门峡毕昇制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39/36 | 分类号: | H01R39/36;H01R4/4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2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镀 碳刷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凹印版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结构合理的用于凹印版辊在生产过程中的凹印版辊电镀槽辅件碳刷的新型电镀碳刷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纸箱包装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需要,凹印纸张预印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对凹印版辊的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凹印版辊是在钢辊表面经过镀铜、研磨到标准尺寸后抛光从而达到镜面效果,再由电子雕刻机在铜层上雕刻图文,经过镀铬的一种印刷版辊。因此,对其表面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在电镀生产时需要大电流,电镀槽上用的碳刷与铜极杠弧型接触,碳刷起导电作用,加大接触导电面。
现今制版厂电镀槽碳刷与铜极杠的连接,多数是在碳刷架内安装弹簧支撑,安装在铜极杠的下方,依靠弹簧的作用使碳刷与铜极杠接触。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因弹簧弹力变小导致的碳刷与铜极杠接触面变差,影响电流传导,造成电镀产品的质量变化;电镀时铜极杠负重大,时常因铜极杠与碳刷架接触,出现碳刷架啃切铜极杠,铜极杠被切出凹槽,影响铜极杠的强度及表面精度,降低了电镀碳刷装置的实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镀碳刷连接装置,该装置将碳刷连接装置由底部依靠弹簧支撑安装,改为侧面安装,添加两块小型气动装置,依靠气动行程和弹簧控制碳刷与导电极杠接触,保证了使用寿命和电流传导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镀碳刷连接装置,它包括气缸连接板、气缸、弹簧连接板、弹簧装置、碳刷。
所述的气缸安装在气缸连接板上,所述的弹簧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母连接到气缸的活塞杆;弹簧装置通过弹簧支撑连接螺母连接到所述的弹簧连接板,弹簧装置上设有弹簧连接杆;所述的碳刷连接到弹簧连接杆的端部,碳刷的前端部设有弧形的缺口;所述的气缸连接板、气缸、弹簧连接板、弹簧装置、碳刷设有相对称的两组。
所述的弹簧装置共设有六个,每三个弹簧装置为一组,每组弹簧装置均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镀碳刷连接装置,依靠气动行程和弹簧控制碳刷与导电极杠接触。新型碳刷连接装置避免碳刷架啃切铜极杠,大大延长了碳刷和铜极杠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碳刷与极杠的接触面始终不变,确保了电镀电流的稳定传导,对电镀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比较好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镀碳刷连接装置,它包括气缸连接板1、气缸2、弹簧连接板3、弹簧装置4、碳刷5。
所述的气缸2安装在气缸连接板1上,所述的弹簧连接板3通过连接螺母601连接到气缸2的活塞杆7;弹簧装置4通过弹簧支撑连接螺母602连接到所述的弹簧连接板3,弹簧装置4上设有弹簧连接杆8;所述的碳刷5连接到弹簧连接杆8的端部,碳刷5的前端部设有弧形的缺口;所述的气缸连接板1、气缸2、弹簧连接板3、弹簧装置4、碳刷5设有相对称的两组。
所述的弹簧装置4共设有六个,每三个弹簧装置4为一组,每组弹簧装置4均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
使用时,启动设备后,两端的气缸2同时伸出活塞杆7,带动碳刷5移动至铜极杠9,待接触完成后,铜极杠9开始转动,在铜极杠9转动的过程中会出现摆动,从而使得碳刷5出现摆动,此时弹簧装置4将会由弹簧的作用而使得碳刷5随着铜极杠9自由摆动,从而能够实现碳刷5与铜极杠9的实时全面接触。碳刷5与铜极杠9的接触面始终不变。
所述的碳刷5为两面各三个,在铜极杠9的两侧安装,依靠气动行程和弹簧装置控制与铜极杠9均匀接触。弹簧装置4内部安装有弹簧,能够根据铜极杠9的摆动自动调节碳刷的位置,实现碳刷5与铜极杠9的重分实时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门峡毕昇制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门峡毕昇制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71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