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芯短路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6035.1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7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涛;华同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东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路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质量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控制疏漏,在锂离子电池内部混入了极微小的金属微粒,在电池使用中由于温度变化或各种撞击,金属微粒刺穿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导致了电池内部短路,从而造成大量发热引发电池起火。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金属微粒属于偶然事件,很难完全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故在完成电芯的卷绕之后,需要对电芯进行短路测试,其测试原理主要是通过在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上施加一定的电压,从而产生的电流判断电芯是否产生了短路现象。
如图1所示,现有一类电芯(常用18650电池的电芯),所述电芯1由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卷绕而成,且所述电芯1的顶部引出有正极耳11,电芯1的底部引出有负极耳12,由于电芯注液封装成电池之前其结构相当于一个电容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卷绕状态使的其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进行短路测试的过程中电芯会在其内部储存一定的电量,在后续生产中容易对操作人员产生触电,影响后续的注液封装操作,易产生电火花,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电芯在进行短路测试时存在电量储存,引起触电火花,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电芯短路测试装置,包括传送带、短路测试仪和导通组件,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芯的定位区,所述短路测试仪包括测试仪本体、第一电接触件和第二电接触件,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分别与所述测试仪电连接,所述导通组件包括第三电接触件和第四电接触件,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两侧,以对电芯进行短路测试;
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和第四电接触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下游,以导通电芯的两个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包括第一连接柱、第一扭簧和第一金属刷,所述第一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一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一金属刷;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包括第二连接柱、第二扭簧和第二金属刷,所述第二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二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和所述第二金属刷;所述测试仪本体引出有第一电连接线和第二电连接线,所述第一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一金属刷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二金属刷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一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一扭簧的底部,所述第二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二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二扭簧的底部,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接触件包括第三连接柱、第三扭簧和第三金属刷,所述第三金属刷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三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柱和所述第三金属刷;所述第四电接触件包括第四连接柱、第四扭簧和第四金属刷,所述第四金属刷位于所述第四连接柱的底部,所述第四扭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柱和所述第四金属刷;所述第三连接柱和第四连接柱之间设置有金属连接杆,所述金属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金属刷和所述第四金属刷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连接杆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金属刷包括多个第三金属片,多个所述第三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三扭簧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刷包括多个第四金属片,多个所述第四金属片平行排列于所述第四扭簧的底部,所述第四金属片和所述第四金属片均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条状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区上设置有多个卡块,所述卡块与电芯的外壁接触卡合,以将电芯垂直于所述传送带传送方向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电接触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接触件和所述第四电接触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为透明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东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东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6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编码的ACO‑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接地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