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3014.4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7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江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41/04;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4101 | 代理人: | 卢茂春 |
地址: |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迎***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级直热型 污水 源热泵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源热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以从洗浴废水中提热的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源热泵机组,基本上有两种取热方式,一种是让污水经过初步过滤后进入污水源热泵的蒸发器,污水源热泵包括由涡旋式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连接管路及自控系统组成。主要功能是从污水中提取热量,用于制取生活热水或冬季采暖。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污水换热模块,将污水换热模块设置于污水池中,采用自来水从污水换热模块通过,再将自来水进入污水源热泵的蒸发器,从而实现从污水中提取热量,用于制取生活热水或冬季采暖。
以上两种取热方式,均需要采用污水源热泵机组对自来水进行加热,而污水源热泵机组无法控制脏堵或效率低,出水温度低等问题,特别因为机组的整机效率越差,且水温要求较高时,会导致机组的效率急剧下降,不利于系统的整体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热效率高的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它能够通过两级污水源热泵模块,采用四级加热的方法,用于从污水中提取热量,同时在冷凝侧采用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和冷凝器,分四级制取生活热水,从而提高了机组的热水出水温度和整体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污水源侧水泵(34)、热水侧循环泵(27),污水源侧水泵(34)连接污水蒸发器(36),污水蒸发器(36)分别连接两个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热水侧循环泵(27)连接两个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
所述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包括涡旋式热泵压缩机(1)、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3)、汽液分离器(10)、高效壳管式冷凝器(12)和热力膨胀阀(28)、污水蒸发器(36)。
所述汽液分离器(10)分别连接污水蒸发器(36)、涡旋式热泵压缩机(1);涡旋式热泵压缩机(1)连接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3);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3)连接高效壳管式冷凝器(12)。
所述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的两个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是相互独立的制冷系统,各系统可同时工作,也可以独立工作并且互为备用。而且每个制冷系统的先利用冷凝器将水加热,再利用余热回收器进一步提升水温。
本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采用了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和高效壳管式冷凝器用作冷却和冷凝功能,本高效壳管式冷凝器采用带贮液功能的冷凝器,本换热器将内盘管与外壳之间的制冷剂空腔作为制冷剂流动的通道,而将内盘管作为水流动的通道,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加水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采用较小结构就能取得很好的换热效果,而且能保证较大的水流量,不易堵塞,并且可以利用高效壳管式冷凝器的内腔作为高压贮液器使用,有利于不同工况条件下运行时冷媒的存储。
本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采用了污水蒸发器(36),本污水蒸发器(36)采用防腐蚀的海水换热器标准设计,换热管采用B10铜镍合金管,蒸发器管板采用复合管板,在污水蒸发器(36))壳体的上下分别设有冲洗口和排泄口,有效解决了洗污浴水对换热器的腐蚀问题和冲洗难题,从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与现有污水源热泵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污水源热泵加热模块是相互独立的制冷系统,各系统可同时工作,也可以独立工作并且互为备用。而且每个制冷系统的先利用冷凝器将水加热,再利用余热回收器进一步提升水温。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蒸发器更容易清洗,而且采用四级加热的方法,用于从污水中提取热量,同时在冷凝侧采用高效壳管式余热回收器和冷凝器,分四级制取生活热水,从而提高了机组的热水出水温度和整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双级直热型污水源热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文龙中美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3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