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岩心人工造缝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2213.3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0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9 |
发明(设计)人: | 齐柏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心 人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开采中的岩心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岩心人工造缝装置。
背景技术
裂缝在油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是油、气、水的主要渗流通道之一,也是油气藏开发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获得裂缝性天然岩心非常困难,实验用的带裂缝岩心一般采用人工造缝的方法获得,如廉培庆、程林松、刘丽芳在《石油学报》2011年06期中介绍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徐刚、李世杰、尚明、贾刚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中介绍的《一种裂缝性油藏岩石物理模拟方法的建立》,都是采用高硬度的砍刀将岩心劈开形成贯通缝。由于岩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不规则的纹理,现有的造缝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岩心裂缝。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岩心人工造缝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心人工造缝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岩心人工造缝装置,包括顶板、上切刀、第一固定板、第一夹持板、底板、液压缸、下切刀、第二夹持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前后两侧分别配合滑动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导向柱的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上部和下部中间均设置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为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外端连接设有手轮,第一固定板上调节螺杆的内端与第一夹持板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板上调节螺杆的内端与第二夹持板转动连接,所述顶板的下侧安装有上切刀,所述底板的上侧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下切刀,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前侧还设置有刻度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设置,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的一侧均呈凹弧面结构,且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层橡胶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螺杆的内端分别通过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内嵌装的轴承与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压缸上还连接有液压管线,液压管线的另一端连接手动液压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切刀和下切刀相对设置,上切刀和下切刀的中部均凸出呈等腰三角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夹持板上的刻度尺向左侧水平延伸设置,第二夹持板上的刻度尺向右侧水平延伸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岩心人工造缝装置,将岩心置于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通过操作手轮对调节螺杆旋转可调节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位置,进而将岩心的中线与上切刀和下切刀对应,通过刻度尺可进行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调节的观察,以使得调节准确,岩心的夹紧固定完毕后,通过控制液压缸伸长动作,下切刀对岩心抵靠,可推动岩心向上移动,直至上切刀与岩心抵靠,继续控制液压缸伸长,直到岩心产生细微裂缝为止,通过导向柱可用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下移动的稳定导向。综上所述,该装置使用调节方便,对岩心的造缝效果好,稳定性高,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螺杆和夹持板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顶板,2-上切刀,3-导向柱,4-调节螺杆,5-手轮,6-刻度尺,7-第一固定板,8-第一夹持板,9-底板,10-液压缸,11-下切刀,12-第二夹持板,13-第二固定板,14-岩心,15-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22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金相样件预磨工装
- 下一篇:一种抑尘剂抗压强度测试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