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RFID智能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1840.5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8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威;刘偲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威;刘偲锴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7300 广东省河源***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fid 智能 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RFID智能标签。
背景技术
随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RFID系统逐渐应用于各样各业中,现有的RFID智能标签有源标签、半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有源标签、半有源标签具有外置的电池,通过外置的电池为标签提供能量,无源标签依靠阅读器的频射信号提供能量,现有的无源RFID智能标签主要采用单天线结构,在阅读器与无源RFID智能标签通信时,无源RFID智能标签与阅读器天线之间的极化失配以及无源RFID智能标签与阅读器通信时反向散射调制使得在阅读器发射的能量中,只有较少部分的能量能够被无源RFID智能标签吸收利用,缩短了无源RFID智能标签的通信距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量吸收良好、通信距离较长的RFID智能标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RFID智能标签,包括天线层和PET膜,所述天线层印刷于所述PET膜上,所述天线层上电镀有铜层,所述天线层设置有多个印刷线圈,所述印刷线圈通过绕线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天线层的厚度为5至10微米,所述印刷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外线圈和第一内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外线圈和第二内线圈,所述第三线圈包括第三外线圈和第三内线圈,所述第四线圈包括第四外线圈和第四内线圈,所述第一外线圈的外侧、所述第二外线圈的外侧、所述第三外线圈的外侧和所述第四外线圈的外侧均设置有0.1-1厘米呈“L”形的第一外线边,所述第一外线圈的内侧、所述第二外线圈的内侧、所述第三外线圈的内侧和所述第四外线圈的内侧均设置有呈“U”形的第一内线,所述第一内线圈的两端、所述第二内线圈的两端、所述第三内线圈的两端和所述第四内线圈的两端均设置有对称分布的呈“11”形的第二外线边,所述第一内线圈的内部、所述第二内线圈的内部、所述第三内线圈的内部和所述第四内线圈的内部均设置有呈“U”形的第二内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内线的宽度和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内线。
作为优选,所述铜层上设置有抗氧化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线圈、所述第二外线圈、所述第三外线圈和所述第四外线圈呈中心对称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内线圈、所述第二内线圈、所述第三内线圈和所述第四内线圈呈中心对称且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天线层绕设为正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RFID智能标签,包括天线层和PET膜,所述天线层印刷于所述PET膜上,所述天线层上电镀有铜层,所述天线层设置有多个印刷线圈,所述印刷线圈通过绕线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天线层的厚度为5至10微米;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绕线中心对称的分布的印刷线圈,减少了印刷线圈之间的互耦,减少了印刷线圈与阅读器之间辐射的电磁波之间的极化失配损失,极大的提高了RFID智能标签接受能量的能力,从而增强了RFID智能标签的通信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为:
天线层--1,PET膜--2,第一线圈--4,第一外线圈--41,第一内线圈--42,第二线圈--5,第二外线圈--51,第二内线圈--52,第三线圈--6,第三外线圈--61,第三内线圈--62,第四线圈--7,第四外线圈--71,第四内线圈--72,第一外线边--8,第一内线--9,第二外线边--10,第二内线--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RFID智能标签,包括天线层1和PET膜2,所述天线层1印刷于所述PET膜2上,所述天线层1上电镀有铜层,所述天线层1设置有多个印刷线圈,所述印刷线圈通过绕线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天线层1的厚度为5至10微米;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绕线中心对称的分布的印刷线圈,减少了印刷线圈之间的互耦,减少了印刷线圈与阅读器之间辐射的电磁波之间的极化失配损失,极大的提高了RFID智能标签接受能量的能力,从而增强了RFID智能标签的通信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威;刘偲锴,未经张威;刘偲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1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